第二十章 英法協約(第2/3頁)

拿破侖都敗給了歐洲各國的聯合,以弗朗茨謹慎的性子,怎麽可能冒險呢?

統一德意志地區不僅只是巔峰的開始,同樣也是末日的前奏。

在沒有十足的把握前,奧地利是不會動手的,要不然他們早就統一德意志地區了。”

說完,腓特烈三世對著地圖一點,就閉口不言。

最了解你的人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敵人。

普奧也是老對手了,一直以來柏林政府都很重視對奧地利的情報搜集,包括研究弗朗茨的性格。

了解得多了,腓特烈三世基本上也能夠判斷出維也納政府的想法。

都用外交、軍事手段解決了南北兩線的敵人,為什麽不等再幹掉了剩下的敵人後,再行動呢?

順著腓特烈三世的手指的方向看去,列奧·馮·卡普裏維忍不住脫口而出道:“印度!”

說完,似乎意識到失言,列奧·馮·卡普裏維陷入了沉默中,腦海中只有一個概念:奧地利人出招了。

陽謀的可怕之處,就在於此,誰都能夠看清楚,可是又忍不住其中的利益誘惑。

早在第一次近東戰爭時期,俄國人就被奧地利坑了,然而即便是被坑了,俄奧關系仍然不受影響。

原因非常簡單,維也納政府許諾出來的利益俄國人拿到了,屬於心甘情願的被坑。

損失再慘重,能夠比得上君士坦丁堡麽?

只要利益到位,損失根本就不算什麽。本質上來說,俄羅斯帝國的潛在實力也壯大了,只不過距離轉化為國力還需要時間。

知道歸知道,柏林政府可沒有提醒英國人的意思。前段時間,他們剛擺了英國人一道,英普關系也不是那麽和諧了。

……

柏林政府都分析出來了,倫敦政府同樣可以分析出來,當然兩者所處的位置不一樣,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

柏林政府懷疑奧地利會鼓動俄國人吞並印度,倫敦政府則認為是奧地利盯上了印度。

畢竟這是全世界最富庶的殖民地,比其它殖民地加起來都要富有,維也納政府沒道理不產生野心。

在支持奧斯曼帝國的同時,格拉斯頓也拋棄了自己提出的“光榮孤立”政策。

這是他登上首相之位前提出的六項原則:

1.在國內建立良好的政府;

2.在國外維護和平;

3.使歐洲各強國保持協調;

4.不與他國結盟;

5.承認所有國家的平等權利;

6.同情自由。

這六項原則的基本點有兩個:一是在歐洲大陸各國中協調斡旋,以建立所謂的“協調的歐洲”;

二是避免與歐洲其他國家結盟,以保持自己的行動自由,實現“光榮孤立”。

然而計劃沒有變化快,格拉斯頓的這些政策還沒有來得及事實,國際局勢就急轉直下。

如果說近東戰爭爆發前,光榮孤立政策還是倫敦政府的最佳選擇,那麽在巴黎革命爆發、反土同盟建立後,就再無半分可行性了。

面對日益嚴峻的國際局勢,英國人迫切需要盟友在歐洲大陸牽制住奧地利,以保障印度的安全。

縱觀全世界,有能力牽制奧地利的國家就那麽可憐兮兮的三個,除了不列顛自己外,就剩下不怎麽在狀態的法俄。

格拉斯頓雙手合攏放在桌子上,嚴肅的說道:“諸位,做選擇題的時間到了。

不列顛需要一個有份量的盟友,以應對接下來的國際變局,現在大家就從法俄奧三國中間選一個吧!”

沒有毛病,奧地利也是備選範圍之一。在英國人的字典裏,敵友是可以轉換的。

當一個國家強大到打壓不下去,無法為敵的時候,化敵為友也是選擇之一。

外交大臣喬治率先回答道:“首相,這是一道單選題,我們根本就沒得選擇。

隨著法俄跌落,歐洲大陸的局勢已經明朗了起來,不顯山不露水的奧地利成為了我們眼下最大的威脅。

當然,也不排除奧地利帝國也是紙糊的。

只是這種可能性非常小,這次波及全歐洲的大革命,奧地利都沒有亂,我不認為短時間他們內部會出問題。

這個時候,我們再和奧地利結盟,無疑會進一步助長他們的囂張氣焰。

俄國人同樣不是一個好選擇,俄奧之間利益聯系的太緊密,在恢復實力之前,沙皇政府很難站在奧地利的對立面。

況且,俄國人的信譽太差,我們可沒有武力討債的能力,給他們輸血就是血本無歸。

事實上,我們只剩下了唯一的選擇——法蘭西。

從我個人的感官來判斷,野心勃勃的法國人同樣不是一個好盟友。

扶持他們需要承擔很大的風險,反噬的可能性非常高,我們必須要把握這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