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英法協約

近東戰爭變激烈了,除了政客們關注外,絲毫沒有引起吃瓜群眾們的注意。

哈布斯堡王朝和奧斯曼是世仇,沙皇政府和奧斯曼同樣是世仇,就連希臘和黑山那也是奧斯曼帝國的世仇。

擁有共同的敵人,四國組建反土同盟再正常不過了。翻開歷史書就知道,這些國家都是隔三岔五就和奧斯曼打一仗。

奧斯曼已經沒落了,早在第一次近東戰爭就被逼著退出了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半島還是距離大家太遠了。

輿論的熱點還是法國大革命,巴黎公社運動雖然落幕,但是帶來的政治影響卻是深遠的。

搗毀凡爾賽宮,看似是發泄式的報復,實則是將君主的威嚴拉下了神壇。

不甘心失敗的革命黨人,抓緊了這最後的余波,大肆宣揚革命思想,各國政府都忙著滅火。

這些破事似乎和反土同盟沒有關系,報紙從來都是跟著銷量走,發生在身邊的新聞遠比海外的消息更令人關注。

歐洲各國民眾的視線集中在了革命上,反土同盟四國民眾的視線則停留在近東戰爭上。

人類從來都是最記仇的生物,奧斯曼這個大反派成功的吸引了大家視線,以至於大家沒有功夫關心革命思想。

幸好這年頭信息傳遞不遍,大家對外界的了解並不是那麽詳細,要不然這個消息要是傳了出去,肯定會引起軒然大波。

找一個宿敵打一仗,就能夠轉移內部矛盾,避免革命思想傳播,實在是太完美了。

當然,這個辦法不一定適用於法蘭西。他們的宿敵實力都強得有些過分,沒有一個好惹的。

戰爭轉移矛盾法的前提是必須要打贏,輸了那就完犢子了。

……

柏林王宮,腓特烈三世正在做最後的思想鬥爭:究竟要不要和漢諾威聯手組建北德意志帝國。

每次想到這裏,他就忍不住埋怨父親坑兒子。

遙想當年梅特涅提出普奧瓜分德意志地區,因為分贓不均、英法反對等一系列因素,遭到了柏林政府的果斷拒絕。

誰能夠知道三十年後的今天,因為政府決策上的失誤,再次回到了建立北德意志的問題上。

同樣的北德意志帝國,實際上完全是兩個物種。德意志地區的領土沒丟,甚至比梅特涅當年提出的瓜分計劃更大一些,可惜普魯士縮水了大半。

受此影響,本該主導北德意志的普魯士,現在淪為了漢諾威的附庸。

什麽反客為主,那都是忽悠人的鬼話,腓特烈三世是一句也不會信。

能夠保證普魯士的獨立自主,就算是上帝保佑了。要知道漢諾威才是不列顛的親兒子,普魯士最多算教子,至少在維多利亞時代是如此。

在這個列強主宰世界的年代,後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留給柏林政府的選擇不多了。

普俄戰爭的關系,東邊的沙皇政府肯定是敵人,不給他們制造麻煩就算是運氣,支持想都不要想。

組建了北德意志,肯定會得罪奧地利,別看維也納政府沒做什麽,腓特烈三世清楚這裏面肯定有問題。

原本被柏林政府寄予厚望的法蘭西,不等他們靠過去,突然一下子革命了。

每次想到這裏,腓特烈三世就暗自慶幸,沒有踏出這一步,要不然連英國老大也給得罪了。

首相列奧·馮·卡普裏維提議道:“陛下,既然搞不清奧地利人的計劃,不如直接和他們攤牌算了。

維也納政府想要統一德意志地區是肯定的,不過現在他們還沒準備好,擔心遭到歐洲各國的聯合抵制,才沒有邁出這一步。

現在西邊的法國受革命影響實力大減,南邊的奧斯曼即將完蛋,如果維也納政府能夠穩住俄國人,他們統一德意志地區的幾率已經不低了。

以我們現在的情況,只能站在勝利者一邊。

德意志地區的很多邦國都被奧地利人拉攏了,維也納政府遲遲不肯對我們出價,應該是他們信不過我們。”

人都是會變的,在社會毒打之下,大普魯士思想已經煙消雲散。

就連牛逼哄哄的容克貴族,都因為戰爭失敗,不得不進入蟄伏狀態。

政客們上台後,柏林政府已經沒有昔日那麽激進,變得更注重實際。

腓特烈三世搖了搖頭:“沒有這麽簡單,法國人並沒有真正傷到元氣,三五年過後就能夠緩過氣來。

俄奧關系再好也經不起國家利益考驗,或許短時間內沙皇政府會迫於現實接受奧地利統一德意志地區,成為歐陸霸主。

但他們總有恢復的一天,十年、二十年後緩過氣來的俄羅斯帝國,還願意接受奧地利獨享歐陸霸權麽?

有英國人在,你們覺得距離反奧同盟還遠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