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三次近東戰爭爆發(第2/2頁)

財政大臣曉治·柴爾德斯分析道:“要穩定法國局勢,必須先穩定法國經濟。

這非常的困難,我們國內的經濟情況也很糟糕,政府不能攔著資本家不讓傾銷。

巴黎革命嚇壞了法國資產階級,拿破侖四世已經獲得了國內財團的支持,現在他並不缺錢。”

法國經濟危機肆掠,很大程度上是英奧轉移產能過剩導致的,想要恢復經濟短期內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保護市場。

偏偏這又違背了自由貿易協定,屬於英奧兩國的核心利益,倫敦政府沒有舍己為人的精神,不可能放任這種事情發生。

如果法國單方面違約,不受到懲罰,別的國家遇到問題也學樣,英國政府經過數十年努力才建立的自由貿易體系就土崩瓦解了。

拿破侖四世一直沒有宣布退出自由貿易體系,就是怕刺激到了英奧兩國,喪失了國際支持。

格萊斯頓陷入了沉思中,這是兩難的抉擇。如果倫敦政府肯松口,法國人肯定要采取貿易壁壘。

後果是國內的經濟危機加劇,局勢變得更加動蕩,利益受損的資產階級會把他們掀下台。

猶豫了片刻功夫後,格萊斯頓選擇了從心,他是英國首相需要為英國民眾負責。

“加大外交支持力度,發動我們的影響力,遊說更多的人支持拿破侖四世。

如果可能的話,先穩住奧爾良王朝和波旁王朝。只要他們不出手,法國軍隊就不會亂,這場叛亂很快就可以平息。”

沒有辦法,盡管拿破侖三世上位後找機會清洗忠於前王朝的軍中勢力,但影響力這玩意兒根本就沒有辦法根除。

巴黎革命遲遲未被鎮壓下去,就是法國軍隊中有人扯後腿,很多部隊到了戰場上都出工不出力。

喬治點了點頭:“外交部已經和奧爾良王朝、波旁王朝都接觸過了,現在的局面也不是他們想要看到的。

我們準備在近期安排三家王室代表會面,盡可能的調和各方矛盾。”

現在法國的情況非常糟糕,無論是奧爾良王朝、還是波旁王朝都在這一輪洗牌中處於劣勢,就算是波拿巴王朝完蛋了,也輪不到他們復辟。

在東方國家要是有幾家王室早就殺得頭破血流,絕對沒有半點兒妥協的可行性。

不過歐洲的情況特殊,法國情況更特殊,三大王室分別代表著三波貴族的利益,本質上就是利益集團推出來的。

奧爾良王朝沒有將忠於波拿巴王朝的貴族殺光,拿破侖三世上台同樣沒有大肆屠殺忠於奧爾良的貴族。

在輕易不殺貴族的傳統之下,所謂的清洗,無非是讓這些政治鬥爭失敗的家夥回家。

回家後,這些失敗者中很大一部分人還是富甲一方,在地方上同樣擁有不小的實力。

沒有人甘心被邊緣化,這些失意者都是復辟的活動的贊助者,負責實施復辟行動的,則是權力鬥爭中失敗,導致家道中落的貴族。

他們想要重新回到權力的中心,復興家族榮耀,最好的選擇莫過於復辟。

金主有了,願意拼搏的人也有了,這就是法蘭西王室復辟勢力長盛不衰的緣故。

到了台下的王室,他們擁有的只是影響力,本身並沒有號令群雄的實力。

除了波拿巴王朝出了拿破侖三世這個另類外,另外兩家王室在復辟中的表現並不積極。

調和各方矛盾,實際上就是一次利益分配。只要背後的利益集團達成了妥協,復辟活動也可以押後。

……

英國人的行動,沒有影響到反土同盟的行動。在維也納政府的牽頭下,奧地利、俄羅斯、黑山、希臘四國在維也納舉行了反土會議。

經過短暫的接觸後,四國代表一致認為:只有推翻了野蠻、殘暴的奧斯曼政府,才能幫助奧斯曼人進入文明社會。

1882年5月16日,四國代表在維也納正式締結以推翻奧斯曼政府為核心、以滅亡奧斯曼帝國為己任的反土盟約。

在盟約簽訂後次日,維也納政府以奧斯曼拒絕交出兇手為由,向奧斯曼帝國正式宣戰。

在隨後的一周內,希臘、黑山、俄羅斯帝國,分別以各自的理由向奧斯曼帝國宣戰,第三次近東戰爭全面爆發。

多了幾個盟友,也是有利有弊。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奧地利的作戰計劃變更了。

這場戰爭來的太突然,俄羅斯、黑山、希臘三國都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物資可以由奧地利提供,但是軍隊集結時間必須要有。

為了不出現奧地利軍隊在前線苦戰,盟友在後方加油打氣的尷尬局面,弗朗茨果斷下令軍方暫緩進攻。

詭異的一幕出現了,近東戰爭爆發了,卻只有奧地利海軍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