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三次近東戰爭爆發

倫敦,反土同盟的出現直接讓英國政府之前的計劃全部破產。

這個時候,格萊斯頓首相操心的已經不再是搶救奧斯曼的問題,而是該如何保證印度的安全。

“法國的局勢怎麽樣了?”

外交大臣喬治搖了搖頭:“非常的糟糕,這個帝國簡直就是紙糊的,弱不禁風。

資產階級革命黨、共和派、社會革命黨、奧爾良復辟組織、波旁王朝復辟組織、意大利獨立組織……

一個國家擁有這麽多反政府勢力,簡直無法想象,波拿巴王朝是如何撐住的。”

看著憂心忡忡的英國外交大臣,估計誰也無法想象這些亂七八糟的組織,基本上都得到過英國政府的資助。

經過了不懈的努力,這些投資終於開始發揮作用了,可惜時間點不對,爆發出來的全是反作用。

沒什麽好指責的,大家都這麽幹。倫敦政府在支持法國反政府組織,巴黎政府同樣在支持反英組織。

格萊斯頓沉重的點了點頭:“法國人確實活躍了一點兒,拿破侖親手打開的魔盒,終於還是報復在他的帝國身上。”

說完,格萊斯頓就意識到了不對,貌似現在局勢不列顛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沒有他們的無私奉獻,法國革命黨也不會做大,更不會有現在的法國內戰。

法國不爆發內戰,在無法保證西線安全的情況下,奧地利絕對不敢冒然發起戰爭。

想到了這裏,格萊斯頓露出了一絲苦澀:“看來我們和法國人都上了奧地利的當,被人家牽著鼻子走到了現在。”

外交大臣喬治擺了擺手:“首相,你太悲觀了。局勢發展到現在這一步,完全是一個巧合。

這裏面或許有奧地利在推手,但他們決定想不到,法蘭西會這麽弱不禁風。”

從利益的角度分析,奧地利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不列顛看似陷入了被動,他們獲得的收益也絕對不低。

無論是前面的做空法郎;還是玩兒商品傾銷,打壓競爭對手;又或者是在海外搶奪法國人的利益,不列顛都是勝利者。

唯一失誤的,就是忽略了法蘭西的內部矛盾。

法國的內部矛盾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英奧攻陷法蘭西的金融體系,進行商品傾銷都只是矛盾的催化劑。

工業革命初期,法國依靠雄厚的資本,迅速完成了工業化。

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工業原材料匱乏的局面日益嚴重。為了保證工業生產順利展開,法國人不得不大肆進口。

受原材料“進口”影響,法國工業生產成本一直都居高不下。關起門來自己玩兒的時候還不打緊,加入自由體系後形勢就嚴峻了。

資本家為了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想方設法的壓低工業生產成本,其中也包括加大對工人階級的盤剝。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資本家的殘酷壓榨,直接導致了法國工人運動的爆發。

除了內因外,法國吞並意大利地區也是激化矛盾的一個重要因素。

合並後的大法蘭西,商品市場較之前大幅度增加,然而增加的不僅僅只是市場,還有對工業原材料的需求、以及更大的就業壓力。

因為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意大利地區人工價格要低得多,大量的意大利湧入法國本土務工。

充足的勞動力,在促進法國工商業發展的同時,也給資本家們提供了肆無忌憚壓榨工人階級的底氣。

拿破侖三世時代法國工業規模還很有限,對原材料的需求並不是很大,法國工商業還不需要承擔更高的生產成本,經濟自然是一片大好。

到了拿破侖四世時期,法國工業總量增長了上去,工業成本大幅度增長,企業利潤開始減少。

尤其是加入自由貿易體系後,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殘酷,勞資沖突也變得日益嚴峻。

危機四伏,主要局限在了下層社會。資本控制了媒體,勞資危機被淡化、或者是偷換概念,危機被隱藏在了統治者看不到的死角。

在革命爆發前,法國的經濟看起來還是非常的繁榮,倫敦政府自然不知道這個帝國已經外強中幹。

外表的強悍+固有的觀念+地緣政治+法國政府的霸氣,最後倫敦政府得出結論這是:最大威脅的結論。

沒得說,最大的威脅當然要給予最高規格的打壓了。

同樣視法國為最大威脅的還有奧地利,夾在中間位置的法蘭西,不幸遭到了全世界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聯手打壓。

一套組合拳下來,虎威被戳破了。內部矛盾激化,讓法蘭西局勢完全失控。

這是歷屆政府共同的責任,格萊斯頓果斷的轉移了這個敏感話題:“事已至此,多說無益。

現在關鍵是想辦法,幫拿破侖四世穩定局勢、恢復實力,緩解我們要面臨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