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巴拿馬獨立組織(第2/3頁)

管轄的範圍在減小,殖民部在政府中話語權也在削弱。這種局面如果得不到改變,恐怕未來內閣會議上,都看不到殖民大臣的身影了。

非洲本土化是奧地利的國策,斯蒂芬自然不會妄想著要改變。抵制殖民地本土化的官員不是沒有,只不過這部分人都送回家種地了。

在這種背景下,殖民部想要擴張自己的話語權,那就只能繼續對外擴張,盯上巴拿馬地區就不奇怪了。

戰略眼光不是誰都有,奧地利同樣也有很多短視之徒。

奧屬中美洲殖民地就有很多人妄想著占領巴拿馬地區,把法國人踢出去,自己開發巴拿馬運河,掌握一條和蘇伊士運河一樣的黃金水道。

利益是最好的動力,看在神盾的份兒上,奪取巴拿馬地區成為了當地很多殖民公司的目標。

幾乎每年,都會有很多人遊說奧地利殖民部占領巴拿馬地區。為了奪取先機,有人連巴拿馬地區的詳細地圖都畫好了。

外交大臣韋森貝格反對道:“如果只是揍哥倫比亞政府一頓,迫於政治上的壓力,或許巴黎政府會支持我們。

要是想要占領巴拿馬地區,就沒有這種好事了。法國人肯定會趁機提出分一杯羹,我們是答應還是不答應?”

沒有毛病,這是國際外交的本質。賭氣也是為了利益,只要利益合適,什麽氣都可以馬上消失。

法國人不可能白白出力,看著奧地利拿好處。同樣奧地利也不可能和法國人分享巴拿馬地區,別看地不值錢,可是潛在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問題就來了,冒然進攻一個獨立國家,奪取人家的領土,可是非常拉仇恨的。

沒有法國人分擔壓力,獨自承受外交上的壓力,維也納政府也要三思而後行。

略加思索後,弗朗茨開口說道:“現在不是最佳時機,我們還要顧及國際反應。要對巴拿馬地區動手,最好是先策動當地人獨立。”

奧地利的確很強大,卻沒有後世美國那傲視群雄的實力,不得不考慮世界各國的反應。

相比直接出兵奪取巴拿馬地區,策動當地人鬧獨立,獨立過後的新政府再加入殖民體系,問題就要小得多了。

這種事情,幹得人太多了。只要注意一下吃相,稍加裝裱一下,名義上的法理基礎就有了。

殖民大臣斯蒂芬解釋道:“陛下,哥倫比亞政府在巴拿馬地區駐紮了一個師的重兵,僅憑當地人的力量,還沒有鬧起來就被鎮壓了。”

對比巴拿馬地區,那可憐兮兮的十幾萬人口來說,一個師的部隊確實是重兵雲集。

弗朗茨詫異地問道:“一個師的部隊,哥倫比亞一共有多少軍隊?”

哥倫比亞是典型的地廣人稀,加上印第安人和黑人,全國上下才兩三百萬人口。

小小的巴拿馬就駐紮了一個師的兵力,換了誰第一次聽說,都會感到吃驚。

斯蒂芬直接回答道:“正規軍大約有3萬多一點兒,民兵預備役大概在5萬上下,極限動員沒有人知道。

因為奧屬中美洲殖民地的關系,巴拿馬地區是哥倫比亞的重點防區,他們將國內三分之一的部隊放在了這裏。

哥倫比亞國內的局勢也不是很穩定。只要吃掉他們部署在巴拿馬地區的軍隊,哥倫比亞內部矛盾就會激化。”

看得出來,殖民部準備的很充分,對哥倫比亞國內的情況很熟悉,早就把他們的軍事實力摸清楚了。

進入熱武器時代後,“極限動員”就成為了工業化國家的專利,農業國家就算是能夠組織起來,也變不出武器裝備來。

如果是普通國家,面對外敵入侵很可能會讓各方擱置爭議、一致對外,不過哥倫比亞是例外。

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奧地利曾組織過一次移民,德裔實際上已經是哥倫比亞的第二大民族,排第一的是印第安人。

移民到哥倫比亞的德裔大都是普通人,盡管有奧地利做後盾,作為後來者還是處於社會的底層,上層的位置早就被西班牙裔占據。

因為擔心被奧地利從內部顛覆,哥倫比亞歷屆政府都在有意無意的壓制德裔,即便是親奧派也對奧地利保持著足夠的警惕。

明面上沒有針對性的歧視答案,僅僅只是暗地裏的小動作,即便是被發現了,那也只是個人行為,奧地利政府自然沒辦法幹涉。

不光是哥倫比亞,實際上移民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可能出現這些問題。又不是黃金,怎麽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呢?

除了這之外,種族矛盾也是長期困擾著南美各國的難題。印第安人的血還沒有幹,如果政府強勢還可以靠武力壓制,一旦出現衰落問題矛盾就要爆發了。

哥倫比亞國內矛盾會不會爆發的問題,弗朗茨從來都不懷疑。就算是沒有矛盾,都可以制造出矛盾來,何況哥倫比亞本身就矛盾重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