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講規矩的菲克尼(第2/3頁)

畢竟勞動力也是錢,殖民者們還是很重視自己錢包的,只有這些土著軍隊不會在乎。等仗打完了,這些土著軍隊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即便是如此,菲克尼子爵還是組建了一支土著冷兵器軍隊。每一次肉搏的時候,就把他們派上去。

如果發現英布戰爭中,兩支黑人部隊在火拼,後方還有兩支白人軍隊在看戲,不要覺得奇怪,這都是正常操作。

這是雙方的默契,英國人也希望通過這種戰鬥拉平雙方的傷亡比,免得數據上不好看。

菲克尼子爵也不想立即結束戰爭,僅僅是把英國人趕出布爾共和國還不足以滿足他的胃口,他現在盯上英屬南非。

這種節節推進的小勝利,還不足以令英國人認慫,給他們留下了勝利的希望,戰爭才會持續下去。

等把戰場推進到了英屬南非腹地後,才是決戰的時機。那個時候這支布爾共和國新兵也變成了老兵,一舉爆發直接占領開普敦,造成既定事實。

到了那一步,就該兩國外交部進行扯皮了。無論最終談判結果如何,他們的軍功都到手了。在這個問題上,所有參加這次戰爭的貴族們立場都空前的一致。

自從開啟了這種新型的戰鬥模式後,雙方的交換比迅速接近。從七比一八比一的超級數字,迅速縮小在二比一之內,偶爾還可以反超一下。

反正死得都不是自己人,雙方都沒有任何壓力。

無論是德爾福總督,還是菲克尼子爵,他們送上去的戰報,都不會有土著軍隊的傷亡情況,甚至這支部隊的編制都可以一筆帶過。

短短幾個月時間內,英布戰爭的總傷亡人數都超過十萬,如果都是白人士兵,無論是誰都受不了。

現在這樣大家都好交差,吃了敗仗沒有關系,就逮著一支炮灰部隊狠揍,湊夠了人頭就可以寫戰報了。

春秋筆法一筆帶過,大敗都可以變成平手。之所以要撤退,那是戰略轉移,免得給敵人留下可乘之機。

德爾福總督的戰報就是這麽寫的,一面勝利的消息不斷,一面又在不斷向國內要援兵。這沒有毛病,找個借口就行了,比如說:敵人增兵了。

這裏是非洲大陸,國會的議員老爺們不可能親臨前線查看。倫敦政府那都是自己人,要是前線打了敗仗,內閣也是要被國會質詢的。

一名身材魁梧,滿臉笑容的青年軍官跑過來,向菲克尼子爵報告道:“將軍,傷亡已經清點出來了,我軍陣亡76人、受傷84人;擊敗敵軍三千余人,殲滅156人、俘虜98人。”

這個數據是自動過濾了雙方土著軍隊的傷亡,就算是記錄了下來,也沒有任何作用,那玩意兒維也納政府不會承認。

幹掉的白人士兵是軍功,殲滅的土著軍隊只能算是搭頭,折算下來只能算是一百比一。

就這個數據,還要在減去己方炮灰部隊的傷亡後,最後根本就沒有啥了。

這不是維也納政府苛刻,而是現實需要。如果沒有這個限制,一年之內這幫貴族都能夠創造上百萬人的戰績出來,然後就是元帥滿天飛、公爵遍地走。

節操那是什麽東西,根本就不存在好麽!就算是把當地土著全部變成軍功,這些殖民者同樣幹得出來。

有了這個約束條件就不一樣了,真要是有人靠土著刷軍功,至少也要幹掉幾十萬才能夠封爵,基本上不可能靠幾百人的殖民隊伍辦到。

沒有辦法爛刷戰績,沒有關系。除了戰績外,繳獲的戰利品、奪取的土地,這些都可以折算成戰功。

大部分貴族都是開疆擴土獲得冊封的,戰利品自然是私吞了,畢竟兌換軍功太貴了。

這是合法的,在殖民活動中所有的繳獲都可以自行處理,無論是向政府換取軍功,還是自己分了都可以。

正因為如此,這次南非戰爭才變得搶手,畢竟這回是實打實的戰績,不光可以封爵,軍銜也可以獲得提升。

不要看軍銜沒用,實際上在德意志地區這是榮耀的象征,尤其是真刀真槍殺出來的,最受人尊敬。

那怕是一介平民,靠戰功崛起,同樣會受到大家的尊重。反而是那種沒有軍功的貴族,會受到老牌貴族的鄙視。

戰爭進行到現在,到菲克尼子爵手下報道的貴族又多了一批。有個人名義參加的,也有帶領家族私軍參與的,甚至還有殖民公司旗下的武裝力量加入。如果戰爭持續下去,這個人數還會持續增加。

要不是這些人的加入,這支新生的“布爾共和國軍隊”想要形成戰鬥力,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

畢竟士兵幾個月就可以練成,軍官可不容易培養。一支沒有合格軍官指揮的部隊,能夠發揮出來的戰鬥力也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