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清君側(第2/3頁)

這是老牌帝國的共性,英、法、俄、奧、西、荷、葡哪一個不是腐敗帝國?

只不過沙皇政府要更厲害一些,混亂的制度為腐敗滋生提供了溫床,而英法奧則有一套體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敗。

即便是弗朗茨也沒有辦法徹底解決腐敗問題,只能采用不定時殺豬政策,隔上三五年就來一次大反貪,殺雞儆猴震懾官僚集團。

這麽做的好處就是,讓官僚們學得更聰明了,知道什麽錢不能碰,收斂了一下吃相。

到了這一步,已經是這個年代所能做到的極致了。想要杜絕腐敗,根本沒有可能。

最終的結果自然是,有約束的10塊錢,總有七八塊花到了實處;沒有約束的10塊錢,最後能有四五塊落到實處,都很不容易。

盤算了一下,財政大臣阿加瓦爾回答道:“沒有那麽快,沙皇政府還在想辦法籌集資金,並不是完全坐吃山空。

當然,如果他們國內那一把火點燃了,那麽沙皇政府的錢包,真的就要耗盡了。

到時候,沙皇政府就應該會宣布破產,賴掉所有的債務,俄奧同盟也差不多該破裂了。”

實際情況更加嚴重,因為戰爭的緣故,每年俄羅斯帝國都有大量的金銀外流,這個流出速度已經遠超開礦的補充速度。

沙皇政府減少從奧地利進口,也有“錢荒”的因素,畢竟這是現款交易,他們拿出的都是通硬貨幣。

一次交易,折合白銀的話少則幾百萬兩,多則上千萬兩,再大的家業也經不起這麽揮霍。

這也是俄奧之間貸款急劇增長的原因,沙皇政府短期內拿不出足夠的現錢,只能拿實物抵押貸款支付貨款。

這種抵押必須要建立在俄羅斯帝國穩定的情況下,如果發生了內戰,很多抵押品瞬間會跌的一文不值。

目前,沙皇政府手中就持有大量的不動產,比如說:港口碼頭、礦山、農場、林場、城市中的商鋪、住宅……

這些都是尚好的抵押品,每年都能夠產生一部分收益。內戰一旦爆發,這些東西就不值錢了。

……

莫斯科,馬泰托爾斯基沒有急著發動起義。這次起義,背後有那麽多國際友人參與,自然少不了造反專家交流經驗。

經過了專業化的培訓,馬泰托爾斯基進化了。為了發動更多的人擁護革命,他正在發動工人罷工,組織農民抗稅。

戰爭發生後物價暴漲,然而工資沒有增長,加班時間卻延長了,大家辛辛苦苦勞作一天,獲得的報酬連填飽一家人的肚子,都成為了妄想。

整個1866年,俄羅斯帝國爆發大小罷工事件76起,毫無疑問這些沒有組織的反抗都是徒勞的,全部被鎮壓了下去。

同樣不好過的還有農民,高額的戰爭稅就讓他們難以接受。

盡管沙皇政府實際上的戰爭稅並不高,可是多收了三五鬥的事情,卻不是亞歷山大二世能夠阻止的。

一名青年男子低聲說道:“先生,普魯士人又在催了。他們要我們想辦法切斷莫斯科這條鐵路,斷絕沙皇軍隊的物資供應。”

俄國人的鐵路不多,而莫斯科恰好就有一條。只要切斷了這條鐵路,那麽伏爾加河流域的糧食、莫斯科生產的工業品,想要進入運到前線就更加困難了。

實際上伏爾加河戰略地位更加重要,作為俄羅斯的母親河,這裏可以水路連通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不過冬天結冰了,無法發揮作用。

沉思了片刻,馬泰托爾斯基皺著眉頭回答道:“讓他們放心,我們會完成約定的!”

顯然,他並不想和普魯士人合作,如果不是沒有辦法,馬泰托爾斯基也不願意出賣俄國的利益。

莫斯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但是俄羅斯帝國第二大工業基地,同時也是連通東西的要道,還是俄羅斯帝國最重要的糧食產地之一。

現在俄羅斯帝國三大糧食產地,就是波蘭地區、莫斯科周邊地區(伏爾加河流域)、烏克蘭地區,其它地區還沒有開發出來。

波蘭地區已經指望不上了,莫斯科周邊地區再發生混亂,沙皇政府就剩下一個烏克蘭了。

那麽缺糧也將成為沙皇政府一大難題,還是無解的難題。到時候不光是前線的士兵要餓肚子,聖彼得堡也堅持不了多久。

普魯士人把他們送到莫斯科地區,就是想要斷掉俄國人的後勤供應,削弱沙皇政府的戰爭潛力。

沒有了本土的補充,指望從外界進口,且不說沙皇政府的錢包能不能支撐住,關鍵是他們的運力根本就不能滿足需求。

馬泰托爾斯基不想做傀儡,他想要推翻沙皇政府的統治,建立一個自由的國家。

到了莫斯科地區後,他就主動疏遠了普魯士人,理由是為了保密,實際上就是不想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