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即將消失民族

君士坦丁堡

在談判桌上丟了面子的俄國代表亞歷山大緬什可夫,很快就找了回來,只不過手段有些不堪入目。

1851年4月2日,緬什可夫拜訪了蘇丹,以非常霸氣的口吻,責令蘇丹政府罷免親英法的外相福阿德,改由親俄派的裏法特接任。

事實證明,粗暴的手段往往是最直接有效的,迫於俄國人的壓力,蘇丹政府妥協了。

緬什可夫用實際行動告訴了世界,在近東地區誰才是老大。各國政治家們集體失聲,面對一個不守規則玩家,誰都會感到頭疼。

被打了臉的英法兩國,自然不會甘心失敗,可是在近東地區,他們兩國的話語權根本就沒有辦法和俄國人比,甚至還低於奧地利。

不待他們采取行動,緬什可夫又向蘇丹政府遞交了外交照會,指責蘇丹政府對東正教會的不公正待遇,要求兩國簽訂協議,由俄國政府來管理東正教徒,奧斯曼政府不得插手東正教會事務。

不公正待遇這是不可避免的,實際上這個年代蘇丹政府已經放寬了宗教政策,企圖以此來消除國內的宗教矛盾。

可惜這種矛盾,從奧斯曼帝國建立開始,就一直持續了下來。不是政府一紙政令就可以解決的,加上俄國人的插手讓局勢變得更加混亂。

……(具體宗教問題,省略一萬字)

俄國人的要求,已經觸及了奧斯曼帝國的底線。如果答應了這個條件,就意味著把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交給俄國人管理了。

英法也無法忍受俄國人這麽擴張勢力範圍,這個時候英國人已經意識到了戰爭不可避免。

倫敦

君士坦丁堡談判的經過傳遞回來後,英國政府就在考慮,在接下來的俄土戰爭中該如何抉擇。

外交大臣帕麥斯頓想了想說:“首相閣下,想要壓制住俄國人的野心,光拉攏法國人還不夠,我們必須要得到奧地利的支持。

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組織歐洲聯軍,聯手遏制俄國人的野心。”

約翰·羅素搖了搖頭說:“帕麥斯頓先生,組織聯軍的問題暫且擱置,我們都清楚事情沒有這麽簡單。

在對俄問題上,歐洲各國態度不一,很多國家沒有切膚之痛,想要他們一起出力打擊俄國人,幾乎是不可能的。

你還是說說怎麽拉攏奧地利的問題吧,如果能把他們拉過來,合三國之力,在近東地區我們就可以壓制住俄國人了。”

帕麥斯頓分析道:“從君士坦丁堡傳回來的情報表明,俄國人和奧地利已經達成了妥協,具體條件我們還不清楚。

現在俄國人已經承認了奧地利在巴爾幹半島的勢力範圍,作為回報,奧地利也支持俄國人對奧斯曼帝國的野心。

這種妥協,並不意味著兩國在巴爾幹問題上的矛盾已經不復存在了,只是暫時被共同的利益壓了下去。

以俄國人的胃口,就算是兩國達成了一致,最後還是會因為利益沖突而分手。這些問題奧地利政府不可能不知道。

梅特涅那個老狐狸這次會站在俄國人一邊,也標志著奧地利政府國策的改變。

看來維也納體系的崩潰,對奧地利人打擊很大,現在他們已經不在奢求歐洲平衡了。從這方面來說,在歐陸政策上我們失去了一個盟友。

我們都知道和俄國人做鄰居,要時刻保持清醒,打個盹兒都有意味著危險,現在的奧地利政府是準備禍水東引了。

瓜分巴爾幹半島,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更多還是奧地利政府感到了威脅,不願意繼續承擔阻擋俄國人的責任。

想要通過挑起俄土戰爭拖住俄國人,為國內的發展爭取時間,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只是順帶。”

這個時候,倫敦政府已經後悔讓維也納體系崩盤了。在維也納體系崩盤後,他們的確可以擺脫限制插手歐洲事務,可結果並不理想。

從支持撒丁王國開始,到現在的近東危機,倫敦政府在外交上,幾乎就沒有取得過像樣的成果。

現在歐洲局勢變得更加錯綜復雜,牽扯了他們大量的精力。反而不如維也納體系時代,歐洲大陸平衡穩定,他們可以放心大膽在海外擴張勢力。

從這方面來說,維也納體系也成就了大英帝國的霸主之位。

國務大臣疑惑地問道:“帕麥斯頓先生,按照你的判斷,我們想要拉攏奧地利就不可能了?”

奧地利帝國一直都頂在抗俄的第一線,兩國居然沒有成為敵人,哈布斯堡家族的外交能力可見一斑。

這樣的對抗,顯然是不利於奧地利發展壯大的。政府的精力都被鄰居給消耗殆盡,哪裏還有能力發展自身呢?

在維也納體系崩潰前,奧地利政府就曾向英國人求助,要求倫敦政府出錢來維持這一體系,遭到了當時政府的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