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改革派

沸沸揚揚的奧地利公務員考試,一直持續到了1849年2月份才結束,最終結果出爐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弗朗茨松了一口氣,總算是順利結束了,有了這個好的開始,奧地利的人才選拔制度就此發生了改變。

由中央政府統一選拔人才,下派到地方任職,大大削弱了地方實力派,加強了中央集權。

1849年2月6日,奧地利民族議會拉正式開幕,標志著奧地利各民族共同參政、決定國家命運的開始。

共有來自奧地利各民族的115名議員參加會議,理論上是按照人口比例進行分配名額,不過考慮到實際情況,又增加到了15人。

奧地利很多民族都是分散聚居的,弗朗茨自然不可能把他們聚集起來,這次議員選舉是按地區來的。

候選人自然是由偉大的皇帝陛下提名,然後再由地方投票選舉。如果某個民族沒有代表,不要著急,不要驚慌,這只是被代表了。

在民眾的歡呼聲中,奧地利的名義上最高權力機構——奧地利民族議會,就這麽建立了起來。

民族議會開幕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了奧地利義務教育法。萬眾矚目的義務教育,終於在奧地利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下來。

政府向社會各屆征集的意見,也落下了帷幕,前前後後收到了數十萬條建議,當然這裏面大部分都是重復的。

令弗朗茨意外的是,反對義務教育的人居然如此的多,近一半的意見,都是建議政府不要勞民傷財。

沒錯,在很多人看來義務教育就是勞民傷財。

他們還舉了例子,當今世界上的兩大強國——英俄,都沒有搞義務教育,而隔壁的普魯士王國搞了義務教育,並沒有因此成為世界霸主。

心理素質強大的弗朗茨,果斷忽略了這些不同意見。

普魯士王國的義務教育,帶來的紅利現在還不明顯,等二次工業革命爆發,大家才會猛然間發現普魯士王國居然有那麽多技術工人、工程師。

靠著數量龐大的技術工人、工程師,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後,德國經濟一飛沖天超越了英國了。

經過了幾輪篩選過後,最後到了弗朗茨手中就剩下了比較可行的五種方案,包括他安排人提出來沙盤式教學。

看到了其中一條,弗朗茨非常的生氣。

“半工半讀式義務教育”,簡單的來說就是讓接受義務教育的孩子,先去工廠做半天工,然後再上半天課,利用他們做工的收入來支付義務教育的開銷。

表面上來看沒有問題,實際上問題就大的去了。資本家和學校一勾結,估計好好的義務教育都變成了資本家廉價勞動力的來源。

就算是全部安排到國營企業,最後的結果也好不了多少,國企管理人員同樣會追逐利益,最後大家串通一氣,做半天工變成一天工,也沒有啥好奇怪的。

弗朗茨還是有節操的,剝削兒童的事情他還幹不出來。

況且,比奧地利還要窮的普魯士王國,都能夠完成義務教育,沒有道理到了他這裏就推行不下去了。

果斷的踢出了這一條後,弗朗茨發現沒有最坑,只有更坑。

居然有人提出了:教會式義務教育,換句話說就是把義務教育委托給教會,政府撥款給教會,讓教會負責義務教育就行了。

弗朗茨真的很想把提出這條意見的混蛋找出來,然後大卸八塊。

從成本上來說確實可以節省一部分,教堂遍布全國,學生可以回家去住,省去了學校建設費用;神職人員有其它收入,不靠工資過日子,只要發放一些補助就行了。

可是後果呢?由教會培養出來的下一代,最後是忠於皇帝,還是忠於教會,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弗朗茨不敢小看宗教影響力,從中世紀到現在,歐洲各國政府都在努力削弱宗教影響力,開歷史的倒車,這怎麽可能呢?

這兩條看似可行的坑貨建議,實則包藏禍心,偏偏還有那麽多人認同,弗朗茨不由的感嘆,“國民素質教育還要加強啊!”

……

排除了兩條坑貨建議,弗朗茨說道:“首相,把這三條還算靠譜的意見,提交議會討論吧,從中選出一條最適合奧地利國情的義務教育。”

“是,陛下。”費利克斯首相回答道

所謂的討論,無非是走一個過場,皇帝的意志就是奧地利民族議會的意志。有自己的意見可以,但是不能和皇帝的意見有沖突。

當然,如果能有充分的理由說服皇帝陛下,弗朗茨也是從善如流的,只要是好的建議,他都樂意采納。

教育大臣利奧·馮·圖斯·霍哼伯爵遞上一本厚厚的文件說道:“陛下,教育部已經做好了義務教育的計劃書,請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