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為大明富強而讀書

接到朱允炆這個皇帝的命令後,玄武湖畔的學堂開始加班加點的建立起來。

倚著風景秀美的湖畔,不遠處就是朱允炆這個皇帝的避暑行宮,這少年團在環境的硬性標準上可算是超規格了。

而在湖畔學堂建造的這段日子裏,朱允炆也是沒少往這裏跑,一邊避暑,一邊現場監工。

朝裏的事情沒有太多要緊的,實在讓他提不起興趣。

現在全天下的地方府縣,已經開始自覺忙著將五年計劃落實到幾千年從未碰過的鄉村基層,自上而下,誰還有心情搞幺蛾子?

唯一眼下出現的麻煩,就是地方在推行政策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矯枉過正之余的粗暴執政行為。

這是無可避免的形態,尤其是在十五世紀的大明,連監管都監管不過來,朱允炆也只能幹看著。

只要事鬧得不算太大,他這個皇帝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在出面潑冷水,以免出現地方上思想混亂的情況。

政策的事由內閣來把關,朱允炆幹脆全幅身心的暫時放在湖畔學堂上,順道審一審這次參加入學考核的大名單。

這幾個月全國舉薦了很多當地才思敏捷的孩子,其中也有很多長成後赫赫有名的大名臣,可惜朱允炆一個有印象的都沒有,這些孩子裏面,他也就認識一個於謙,但看到這個名字的第一時間還下意識想到那位蒙古海軍司令的女婿。

隨後才回過神想起,於謙、於少保,有明一朝赫赫有名的民族大英雄啊。

北京保衛戰,土木堡之變後力挽狂瀾於既倒的名臣,奪門之變後蒙冤而死,在歷史上讓人扼腕嘆息的程度比起嶽武穆更甚。

宋殺嶽飛宋亡國,明害於謙明亡國。

於謙一死,大明文盛武衰之勢便無可阻擋。

定海平波戚繼光,連給張居正寫封信,都得謙卑的自稱門下走狗,何其讓人心塞。

“於謙是這個年代的?”

說實話,朱允炆怎麽都沒想到,現在的於謙都已經是一個七歲的孩子了,他潛意識裏,於謙是明中期的人物,他建文朝那是鐵瓷的明初期啊。

難怪有一句話說,洪武三十一年是大明最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太祖洪武皇帝駕崩,這一年,另一個拯救大明的孩子在杭州府錢塘縣出生。

這就是錯裂開的意識層次時間差。

不熟讀歷史,誰會想到乾隆跟華盛頓竟然是同時期存在的東西方領導人。

“選題考核吧。”

召集朱棣、楊士奇、徐輝祖三人,朱允炆高居竣工的湖畔學堂明堂之上,攤開一份宣旨,備上筆墨。

“不用顧忌他們的歲數,題能想多難就出多難。”

湖畔學堂的宗旨就是只選天才,寧缺毋濫。

朱允炆打算出的題,可是要比癸未科殿試的策文再難一些才好,不然,他就沒必要折騰這一回。

“按照只重時政,不考理論的原則來想。”

三人對此倒是沒有什麽意見,重實踐輕理論,一向都是朱允炆的慣性。

“臣拋轉引玉,就先說吧。”

楊士奇思忖片刻,第一個站了出來說道:“以時下來說,先談談這眼下的一五計劃。”

雖說一五計劃是朱允炆這個皇帝領著內閣一起定下的國策,但並不代表全是正確沒有錯誤,因為計劃本質上就是一種強硬的必須成功的行為,不管不顧當下社會的整體情況,一旦實現不了,地方為了充數就可能會虛報。

虛報田畝數,而實際田畝數卻不夠的話,地方就要偷偷摸摸加征百姓的稅,從稅收上偽造田產夠數。

這樣就會成為犧牲百姓的生存利益,壓榨百姓民力的‘躍進’行為。

政策有正反兩面,結果有利有弊。

分析朝廷的現有政策優劣,通過這件事來反向思考會對大明各地方府縣衙門、百姓造成哪些影響,這種問題,翰林院烏泱泱千把號人,能做出來的都不過一成。

現在,要讓一群平均歲數只有八九歲的兒童來思考。

“好,這第一問就定下來了。”

朱允炆又看向朱棣:“四叔想考什麽?”

文策考完,武策也要有。

重文輕武可不成。

朱棣想了想,開口道:“不若,考一下當年的金山之戰和捕魚兒海之戰?”

這話說完,朱允炆的臉色便微微一變。

朱棣口中的這兩場戰役是大明立國定鼎之戰,也是打出國威、國格的重要戰役,但這兩場戰役都有一個不可被忽視,也無法繞開的人物:藍玉!

英雄惜英雄,名將重名將。

站在朱棣的角度來說,借這題、借著這兩場仗順水推舟的來為藍玉進行政治平反,毫無疑問是一件一舉兩得的好事。

但是為藍玉進行平反,本身並不是黑白對錯的問題,這件事涉及的影響也絕不是朱棣想的那麽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