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短歌行·祭英靈》(第2/2頁)

高台之上的氣氛,陡然因朱允炆的一番話而變得沉寂下來,沒人會想到朱允炆會在中秋佳節這個日子說起這般哀痛之事。

“古人雲居安思危,意指在安定之日要多想危難之時,如此國家方有緊迫之感,不忘發憤圖強,朕將國慶日同設為武勛之賀典,便是希望我大明子民每年國慶的時候,都多想想當年為我民族流血犧牲的先民英烈!

今日,朕與爾等同宴,一為歡度佳節,二為平定諸國;然佳節也好,立功也罷,皆因這數萬兒郎的浴血奮戰,方有此時我等之慶功,僅以此,當先敬犧牲之大明將士!”

朱允炆斟滿酒杯,灑與高台之上,身後雙喜便拿出一紙聖旨,呈遞朱允炆,後者接過展卷誦讀。

“維大明建文三年秋,八月十五,朕,大明建文皇帝允炆,謹陳祭禮。享於故歿王事,大明將校英靈曰:

此戰遠征西南,緣自番邦作亂,縱蠆尾以興妖,盜狼心而逞亂。

朕稟天命,問罪遐荒,大舉貔恘,悉除敵軍。雄軍雲集,狂寇冰消,才聞破竹之聲,便是失猿之勢。

士卒兒郎,盡是九州豪傑;官僚將校,皆為四海英雄。爾等或為流矢所中,魂淹泉台;或為刀劍所傷,魄歸長夜。

生則有勇,死則成名。今凱歌欲還,承臨太平,汝等英靈尚在,祈禱必聞。

隨我旌旗,逐我部曲,同回上國,各認本鄉。受骨肉之蒸嘗,領家人之祭祀,莫作他鄉之鬼,徒為異域之魂。

朕當表其功,勒於祖廟,汝等各家盡沾恩露,年給衣糧,月賜廩祿,用茲酬答,以慰汝心。

生者既凜天威,死者亦歸王化,聊表丹誠,敬陳祭祀。嗚呼尚饗。”

朱棣等人頓時大驚失色,萬萬沒想到朱允炆會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宣讀祭文,忙齊齊拜伏於地。

“吾皇慈恩。”

以皇帝之至尊位,親讀祭文,這對於死去的將士來言,是何等的殊榮?

“吾皇慈恩!!”

十萬健兒面如充血,激動地伏地難以自持。

將聖旨放回禦案之上,朱允炆大喝道:“每逢佳節倍思親,今日因朕興王師,兩萬余我大明之兒郎,埋骨他鄉,朕雖無能將將士之屍骸帶回故裏,但朕可以帶著他們的英靈,回家!”

“吾皇萬歲!”

一場本應高歌的慶功宴,因為朱允炆這突如其來的祭文而變成了追悼會,但卻更讓大明將軍武卒因此而激動,這說明皇帝一直牽掛著他們!真正的拿他們當子民!

為這樣的皇帝賣命,值!

甭管這是不是朱允炆這個皇帝在玩政治作秀,僅這一手,讓多年經受忠君思想洗禮的,此番禦駕親征的幾十萬大軍更狂熱起來。

朱允炆高舉酒碗,一飲而盡,仿照曹孟德銅雀台之短歌行,高歌。

“泱泱諸夏,千載華章;

文明始祖,起自炎黃。

倉頡造字,筆劃正方;

嫘祖織蠶,得著衣裳。

兩周定禮,秦漢拓疆;

秦統寰宇,漢滅百羌。

詩經楚辭,耳邊回響;

隋唐氣魄,風骨鏗鏘。

一身正氣,文公天祥;

東坡高歌,步履大江。

襄陽血戰,四川罹殤;

崖山跳海,國破家亡。

幸有太祖,起自寒墻;

驅逐韃虜,萬民所望。

祖宗雄烈,重塑炎黃;

佑我大明,萬世永昌!”

朱允炆這首短歌行走的是慷慨激昂的江陽轍,自華夏先民之始至大明建國,一氣呵成。文章少了幾分文白之氣,卻更加通俗易懂,讓每一個大明兒郎都能聽得懂,聽得與有榮焉,聽得熱血滿胸腔。

“祖宗雄烈,重塑炎黃。佑我大明,萬世永昌!”

十萬人高歌三遍,氣氛之炙熱讓諸如朱高煦、馬大軍等武夫幾欲焚身。

“啪!”

朱允炆將酒碗摜碎與地。

“明軍威武,大明威武!”

“吾皇威武!”

朱允炆再喝:“明軍萬歲,大明萬歲!”

“吾皇萬歲萬萬歲!”

看著高台上意氣風發的朱允炆,朱棣便將腦袋埋在了塵埃之中。

今日之朱允炆,已經將他的帝王風采種在了大明將士的心中。

除了太祖復生,天底下,再無人敢悖逆帝王之威。

朱允炆,已經點燃神火,化為神靈!

從此,日月山河、蒼生社稷都融入進朱允炆的帝王之軀中。

一人化天地,一人即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