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57章 半導體新藍圖

孟謙結束演講後,大會也就進入了產品和技術的展示環節,而緊跟著孟謙走上今天主舞台的,是大風半導體的梁夢松。

梁夢松走上舞台的時候,手裏直接拿著一塊芯片。

“這兩天都在傳IBM將會斷供上古電腦芯片的事情,我看到很多人都在問我們怎麽辦。

這就是我們的回答。”

梁夢松把芯片拿起來,大屏幕上出現了芯片的照片,以及相應的注釋:全球第一顆8nm電腦CPU。

現場一陣騷動,梁夢松很淡定地說道,“我們的8nm處理器,采用的是最新的EUV光刻技術。”

很簡單的一句話,卻把很多事情都表達清楚了。

8nmCPU的面世,首先肯定是工藝領先的一個表現,畢竟現在其他幾家都還沒有沖破10nm這個關卡。

其次,因為梁夢松確認使用了EUV光刻技術,那就說明了EUV光刻技術的可靠性,而且EUV光刻技術的實用一旦突破了最開始的瓶頸,後面就會越走越順,至少到5nm會比較順利。

果不其然,梁夢松非常肯定的表示,公司今年主推8nm處理器,明年就會量產7nm處理器,2019年年底前就開始量產5nm處理器。

內部產業鏈的優勢再次展現,工藝之戰,大風半導體的領先地位更穩了。

而以此作為對芯片斷供的回應也確實再恰當不過,雖然CPU天梯圖的最頂端依然沒有大風集團的名字,但是工藝的領先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其他方面的差距。

除非英特爾和IBM能迅速趕上大風集團的工藝水平,但現在來看不太可能。

然而當大家都以為大風集團解決了高端電腦芯片斷供的問題時,梁夢松讓大家意識到,大風集團不僅僅只是為了解決問題。

因為在介紹完最新的處理器後,梁夢松接著說道,“在今天這個現場,除了全球首顆可量產8nm處理器外,我們還將展示我們最新的半導體發展新規劃。

剛才我已經說過,我們將在明年年初實現7nm量產,在2019年年底前實現5nm量產,實際研發生產比我們當年的藍圖提前了半年左右。

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而到了2017年的現在,我們的半導體發展藍圖也要再往前推進一步。

2019年後,我們的目標就是5nm之下,而現在讓我們感到興奮的是,就在上個月,我們的3nm研發取得了巨大突破,我們已經在實驗室內實現了3nm測試,預計2021年可實現3nm量產。”

整個現場都炸了,包括整個半導體市場同樣瘋狂了。

2017年完成3nm實驗室測試,並且確定要在2021年量產,這是要把英特爾甩的看不到車尾燈的節奏啊。

所以難免有人會有質疑,而梁夢松接下去對於3nm技術的一個介紹,打破了很多的人質疑。

當然,大風集團在2017年實現3nm實驗,這裏面自然少不了孟謙的功勞。

歷史上最早實現3nm實驗室測試的是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時間是2018年,大風集團早了一年。

而孟謙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依然是給了大家一個堅定的方向,這就減少了很多走彎路的時間。

芯片第一次被大眾認為到了極限,是22nm的時候,當時突破這一極限靠的就是3D晶體管結構的出現,也就是當時大風半導體一舉在半導體市場名聲大噪的時候。

而芯片的第二個大眾認為的極限就5nm,一個隧穿效應被傳的幾乎人盡皆知,以至於2016年的時候出現了只要在網上說一句芯片能突破5nm就會被一群人用隧穿效應來懟的情形,雖然這裏面大部分人應該都不知道隧穿效應到底是啥。

直到台積電確認了3nm的突破,那些人才終於閉麥,事實上隧穿效應是真的,不管是22nm的極限和5nm的極限論也都是真的,前提是結構不變。

22nm的突破靠的是結構的突破,5nm的突破同樣靠的是結構的突破,某種意義上來說3nm其實是指晶體管密度等同於3nm線寬時可以達到的極限而實現3nm的等效結果,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3nm線寬。

曾經的台積電是這樣,現在的大風半導體也是這樣。

但是因為能實現同等效果,那就稱其為3nm處理器,硬要說,也沒毛病。

所以當整個行業在糾結22nm怎麽突破的時候,孟謙堅定的讓員工去搞3D晶體管。

同理,當行業在討論5nm之後是不是要用新材料的時候,孟謙告訴員工們材料研發當然要做,所以包括納米片,納米線,高遷移率通道,碳納米管等都在進行實驗。

同時,繼續突破結構是另一條必走的路。

因為堅定的投入和堅定的研發,自然就能走的比別人快一些。

梁夢松在現場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3D復合結構。

孟謙因為2020年前掛了所以並沒看到台積電的3nm詳解,但大風半導體的3nm路線跟台積電的3nm還挺相似,這可能是大風半導體堅持FinFET晶體管這條路線的必然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