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銀河系往事(第3/4頁)

科學家們也對比了陳鋒在影視作品中刻畫出的復眼者戰艦的材料、性能與武器,推測復眼者的戰艦的確吸收了迷族的部分科技。

迷族本身應該是一種以金屬為主,再結合少部分有機物的奇特機械文明。

至於迷族滅亡的時間,則在五十到一百萬年前。

這樣強大的先進文明在獵戶臂內都悄無聲息的消失,只留下一艘擱淺的逃生艦,復眼者的兇狠與強大可見一斑。

自此,兩大殖民地幾乎同時做出決定,違背誓言,嘗試與母星聯系。

但詭異的事情發生了。

他們可以看到太陽系內的一切,但無論他們以何種方式向母星發送信號都是泥牛入海,不得回復。

哪怕他們切換到母星的量子網絡頻道,結果也別無二致。

這讓兩個殖民地裏的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將其歸咎於太陽系屏障,並得出新的結論。

太陽系內的人與設備,其實看不到外面的情況。

星空依然存在,但光線和信號均被屏障扭曲隔離,並且距離越遠,扭曲的幅度越大。

所以自2500年後,地球文明已經無法對外面的宇宙進行真實觀察,能檢索的只有兩光年內的虛無深空,至於其他的宇宙背景,都已是虛假的宇宙環境了。

雖然無法和母星聯絡,但殖民地相互間卻成功取得了聯系,各自快速互通有無,並繼續沿著各自擅長的方向推進科技。

只可惜雙方距離太遠,科考船雖然能往來,但無法進行大面積的物資交換,所以各自的戰艦依然沿著各自主要的發展方向進化。

兩個殖民地中的人曾考慮過是否要派遣科研船回太陽系附近,嘗試隔著屏障與母星交流,但因顧慮可能提前暴露信息,最終未能成行。

一來是母星內走了另一條科技發展道路,並不比自己落後,吸收了自己的這些東西未必有好處,二來是與其提前暴露,倒不如窮兵黷武的組織起龐大的艦隊,在戰爭時刻以奇兵的形式回到戰場,打復眼者的球型戰艦一個措手不及。

他們當然知道自己的艦隊如果出現在戰場,肯定會瞬間暴露殖民地的位置。

但那又怎麽樣呢?

敵人的艦隊都來到這附近了,本也不會空手而歸。

與其各自等死,不如回家鄉奮力一搏。

畢竟時間只有短短五百年,人類能做的事實在太少了,只能說能做一點是一點。

在沖鋒陷陣的過程中,陳鋒大體掃完了這些資料。

他有自己的看法。

那些被殖民地視為不值一提的低級文明的科技路線和生命形態各有特異之處。

雖然低級文明的總體實力偏低,殖民地與對方也只是信息層面的初步接觸,並未形成商貿與科技溝通體系,但陳鋒認為,以人類包羅萬象的特性,依然應該嘗試與這些低級文明加深接觸,取長補短,只要能接收其特長,將之容納入人類的自有體系,哪怕只是一個創意,都能得到巨大的好處。

只可惜這次殖民地做得還不夠好。

但這是非戰之罪。

宇宙實在太大,即便只是個“小小”銀河系,半徑也有五萬光年。

只是銀河系中的小小部分的獵戶臂,也長達兩萬多光年。

即使以光速飛行,這路途也實在太遙遠遙遠了。

五百年真的只是彈指一揮,什麽事也做不成。

一千年也好不到哪兒去。

同時,陳鋒也可以確鑿的認為復眼文明的確是目前銀河系的統治者。

目前正在討論的三方科學家中,有部分太陽戰區的人認為復眼文明可能為銀河系內部崛起的新晉文明。

但陳鋒不這樣看,他堅定的認為復眼者必然是來自遙遠的室女座本星系團的入侵者。

他們在完成科技孵化後,派遣出了艦隊,抵達銀河系後掀起了戰爭,擊敗了迷族。

然後復眼者開始用極為鐵血的風格統治銀河系。

統治手段很簡單粗暴,派遣球型戰艦巡邏,一旦發現潛力文明便實行剿滅。

有可能復眼者在十六七八世紀時曾光顧過地球,但那時候的地球人太弱小,不值一提。

二十一世紀時,0.7級的地球文明原本也不該進入被剿滅的範疇。

在第一條時間線中,二十六世紀的地球文明距離穩定的恒星系級宇航能力依然咫尺天涯。

理論上,當時的地球人依然應該是安全的。

從結果上看,人類文明是因旅行者提前進入高等文明的視野,隨後復眼者投放太陽系屏障以封鎖,然後派遣巡邏者(球型戰艦)實施剿滅。

如此這般一直持續了七條時間線,在第八次時,復眼文明發現球型戰艦可能不足以應對局面,再派遣出了棱艦艦隊。

陳鋒再根據太陽系屏障瞬間抵達比鄰星系的事實,推測出這屏障具備跨越空間的飛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