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完璧歸誰(一)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鄂爾多斯多羅小郡王,慢悠悠地念出這八個大字,面色如同鬼魅。

“秦……”秦北洋說的可不是自己的姓氏,“秦始皇的傳國玉璽?”

“這八個字沒錯!”

秦北洋倒吸一口涼氣:“這也是《韓非子》記載的和氏璧?”

“楚人卞和,在荊山中得一璞玉,獻給楚厲王。玉匠認為是塊普通石頭,楚厲王下令砍了卞和左腳。厲王死後,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來獻,玉匠又說這是塊石頭,楚武王下令剁了卞和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荊山下痛哭,他不是悲傷自己被砍掉雙腳,而是寶石被說成石頭,忠良被說成騙子。楚文王認真琢磨這塊璞玉,果然發現是一塊稀世寶玉,命名為和氏璧。

“當初我讀這個故事,第一感受是楚王換了三代,卞和卻還活著,生命真是一場馬拉松。第二感受是這個玉匠絕對上輩子跟卞和有仇。”秦北洋端起碧綠的和氏璧琢磨,“這顏色絕不是和田玉,硬度更不是緬甸翠,更像是綠松石哩。”

“藏星之精,墜入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很少見小郡王一本正經,“這是唐朝人對傳國玉璽的描述。”

“我在北京德勝門內的隴西堂打工時,玉器師傅跟我說過,中國最出名的綠松石產地,就是湖北一代,又稱襄陽甸子。湖北是楚國的中心,和氏璧在荊山發現並非偶然。人們把綠松石作為鎮妖驅邪的寶物,秦始皇將它做成傳國玉璽,也算是有眼光了。”

小郡王跟秦北洋要比試誰更學富五車:“和氏璧後來到了趙國,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換取這塊寶物,藺相如發覺有詐,威脅要跟和氏璧同歸於盡,成就‘完璧歸趙’這四個字。秦始皇統一六國,李斯以蟲鳥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將和氏璧作為傳國玉璽。秦朝二世而亡,劉邦率先攻入鹹陽,獲得這塊傳國玉璽,開創漢朝……”

“王莽篡位,西漢末代皇太後將玉璽砸碎了一個角。”秦北洋指著玉璽崩壞的一角,“就在這兒。”

“北洋,天下至寶,留此瑕疵,倒是成了鑒別真偽的依據。王莽敗亡,玉璽輾轉到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中。漢末天下大亂,十八諸侯討董卓,江東英雄孫堅攻入洛陽,井中撈出一個宮女屍體,在項下朱紅小匣內取出玉璽——經過袁術之手,最後歸屬曹操。西晉五胡十六國,玉璽從司馬氏到劉聰到石勒到冉閔再到慕容氏,最後回到東晉司馬氏,歷經宋齊梁陳四朝。人們把南朝視為正統,北朝視為蠻夷,也有這傳國玉璽的因素。”

“日本皇室所謂‘三神器’也是這意思,總要有象征帝王正統的信物,中國就是這方和氏璧傳國玉璽的圖章。”

秦北洋想起在日本的經歷,在徐福地宮中發現真正的“三神器”。

“不錯,隋朝滅陳得到玉璽,接著便是大唐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他們都親手觸摸使用過這塊圖章。”小郡王帖木兒趁機多摸了幾把,“哎呀,這印紐上的重重包漿,必然也留有武則天手掌心的油脂。”

“少惡心啦!唐朝滅亡至五代,石敬瑭引狼入室,契丹大軍至洛陽,後唐廢帝李從珂與太後、皇後攜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在大火中消失,就此成為千古之謎。”

“自和氏璧始,傳至五代十國,計一千六百余年。後周帝王遍尋玉璽不得,只能自己刻了方‘皇帝神寶’的印璽。據說和氏璧在北宋末年出土,傳到蔡京手裏被鑒定為真品,但在靖康之變中,隨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從金到元末,朱元璋打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元順帝北遁大漠,帶走了傳國玉璽,從此再無下落。”

秦北洋不敢再用手觸碰這件寶物,將它放置在地宮青磚上,脫下自己衣服墊在底下,唯恐磨壞了秦相李斯篆刻的大字。

“竟然親眼見到了和氏璧!還將它捧在手心,這塊圖章代表中華帝國最高的權力。誰能得到它,誰就是真命天子!歷朝歷代的君主,為了爭奪這枚印章,不知道殺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

沃爾夫娜好奇這個俄羅斯套娃大小的玩意兒,把頭湊進來說:“哎呀,你們到底在說些什麽啊?”

“中國歷史。”秦北洋說了一句俄語,又用漢語對小郡王說,“王家維教授說過,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的民族,歷史就是我們的信仰。三千年前的殷墟的甲骨文開始,我們的歷史從未中斷,五德始終,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猶如這方和氏璧的傳國玉璽。”

“世界各個民族皆有可能滅亡,唯獨我們中國人不會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