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無奈之敗(第2/2頁)

聽著劉寶昌的分析,張毅城的心都快從胸口跳出來了,自己壓根兒沒提刀的事,只想打聽打聽林學義這個人,沒想到倒問出與刀有關的線索來了。

“小夥子,剛才有個事忘了告訴你!剛才你提到過胡萬全盜挖林學義墓葬的事,忘了告訴你,胡萬全盜走的隨葬品中有一把日本刀,據說就是那個日本人用的刀!”

“嗯……”張毅城聽得津津有味,說實話,早在劉寶昌提到林學義的刀被日本人砍斷的時候,他便已經預料到了這個結果。

“你知道那把刀是怎麽跑到林學義的衣冠冢裏去的嗎?”劉寶昌面帶神秘。

1945年8月14日,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9月9日,侵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在南京向國民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投降書;與此同時,駐紮在中國各個占領區的日軍開始陸續向當地中國軍隊投降,瞬間由侵略者變成了戰俘。

曾經在滄縣姚官屯防禦戰中浴血奮戰的國軍第49軍105師此時已駐紮在江蘇武進,日本投降後,105師626團參謀長徐長寧作為中方代表接受了武進當地日軍部隊第三師團步兵第36聯隊的繳械投降。在集中清點戰利品的時候,徐長寧驚奇地發現了一把日本刀,與當年砍斷林學義佩刀的那把日本刀無論從造型、尺寸,還是刀鞘的顏色、新舊成色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細一打聽,方得知這個所謂的步兵第36聯隊雖說番號上隸屬第三師團,但卻是由當年打過滄縣的第10師團第39聯隊改編而來,也許是無巧不成書,也許是歷史的小玩笑,當年在滄縣打得不可開交的兩支部隊竟然以另一種方式重逢在了武進,只不過雙方的角色此時已經發生了180度的大逆轉。

通過進一步詢問,徐長寧得知,此刀的主人,就是聯隊指揮官節骨洞三中佐,此人是日本江戶時代著名武士節骨正的後人,也是日本古劍術流派節骨風吹流的八代目傳人,在接到投降命令後便切腹自盡了,當初在滄州與林學義比武的,也正是此人。

說來也巧,當年49軍駐紮滄縣的時候,林學義曾經登門拜訪過626團團長顧惠權,當時恰逢徐長寧在場。林學義想讓兒子參軍入伍為國效力,希望兒子借此得到鍛煉,但礙於兒子年紀太小,只有16歲(那時的年齡基本上是指虛歲,虛歲16歲的話,周歲則只有15歲),便想私下請求顧惠權先給兒子安排一個後方差事,最後被顧惠權婉拒了,理由是蔣委員長有曰:“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此刻大敵當前,年紀小,並不能成為幹後方的理由。會面的結果雖說並不愉快,但卻讓徐長寧對林學義這個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後來林學義挑戰磯谷廉介的事跡也讓徐長寧深感觸動,甚至著便裝親臨比武現場,雖說最終林學義因刀不如人而遭慘敗,但徐長寧也明白林學義是輸在刀上,雖然戰敗,但作為一介平民卻敢於挑戰日本高級軍官,至少勇氣可嘉,也算是雖敗猶榮。從始至終,徐長寧都是站在“挺林”立場之上的人。

“您是說,這把刀,是徐長寧放到林學義衣冠冢裏的?”張毅城一皺眉。

“不完全是……”劉寶昌道,“抗戰結束後,徐長寧特地派人將此刀送到了滄州林學義堂弟林學禮的手上。將此刀放入衣冠冢的,應該是林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