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鏡裏乾坤 放山(第2/2頁)

  壓山找到人參之後,接下來還要挖參,俗稱“擡棒槌”。首先用棒槌鎖鎖住棒槌——兩頭拴著大錢的紅線繩,大錢上的年號越吉利越好,紅繩中間繞在人參的主莖上,兩頭大錢分別搭在插在地上的索寶棍和樹枝上,以便防止棒槌跑掉,因為地形復雜,參草難辨,轉眼不見,有時再找很難,然後大夥跪在人參前,或塔建老爺府,以草代香,磕頭拜謝山神爺老把頭,再打火堆驅趕蚊蟲,由把頭開始挖參。

  挖棒槌是很復雜的細活兒,用手扒去棒槌周圍的亂草樹葉,開出盤子,用“快當鋸”鋸斷棒槌周邊的樹根,不能用斧子砍,樹根有彈性會震壞棒槌。細樹根用剪子剪斷。用“快當簽”仔細拔除棒槌周圍的泥土,直到棒槌全部根須露出,任何細小的根須都不能挖斷。清理出每根須子都要隨時用原來的土掩埋,以防失去水分。擡棒槌所用的時間與棒槌生長的大小和環境有關,有時擡一苗棒槌需要幾天的時間。

  人參挖出後,要“打參包子”。揭一塊新鮮的苔蘚鋪好,放上一些原來的土,把人參裹住,包上樹皮,用樹皮腰子捆好。苔蘚柔軟、潮濕、不易幹燥,用來包裹人參,利於保鮮。

  擡出棒槌後,要“砍兆頭”,繼續壓山發現五匹葉為首的成片人參,或是六匹葉為首的成片人參也要砍兆頭,在人參附近紅松樹上用刀、斧距地面一索寶棍高的位置面向人參方向削去一塊樹皮,在光滑的樹幹左側按幫夥人數刻橫杠,右側按擡出人參的匹數刻橫杠。然後給兆頭“洗臉”,所謂洗臉就是用火燒去兆頭四周的松油,為了保護兆頭幾十年後也能看清,因此放山人往往能在許多年前的老兆頭前找到人參。

  放山人自覺遵守一條重要的行規:“擡大留小”。小棒槌不挖,即使是遇到成堆成片的棒槌,小的也要留下,待其長大留給後人。放山人更講究互助,放山挖到人參,賣的錢幫夥成員不分老幼一律平分。擡棒槌時遇到別的幫夥,就要見面有份兒。如果兩幫都是單人,那就見面分一半兒。幫夥之間不爭山場,講究先來後到。發現已經有人在這座山了,就趕緊轉移到另外的山場。

  放山人的經歷大多充滿了此類傳奇色彩,而且從采參專用的器具、放山場地的勘測、森林中方向的辨別,到環境保護意識,不少方面都體現了科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