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鏡裏乾坤 放山

  關東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人參是百草之王、中藥之首,歷來在關東三寶裏占著第一位。山區將人參俗稱為“棒槌”,管進深山老林采挖野山參的行當稱為“放山”。一般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放山,直到下枯霜為止。

  放山人在近千年采挖山參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民間習俗,包括“暗語、技術、禁忌、工具”等。根據人參生長年代劃分為“三花兒、巴掌、二角子、燈台子、四匹葉、五匹葉、六匹葉”,最大的是八匹葉。八匹葉人參主莖長兩層葉子,稱二層樓;每層四個杈的是四匹葉,兩層四匹葉相加成為“兩層樓八匹葉”,極其罕見。五匹葉以上即為“大棒槌”。

  想去挖大棒槌,首先要拉幫,也就是進山之前組織幫夥,這事都由“把頭”負責。把頭是一夥放山人的首領。能當把頭的人,必須具有豐富的經驗,懂山規,講仁義,有挖參技術,會觀山景,能夠看出哪座山會生長人參,進山後不會迷路。

  有了隊伍就能進山了,不過進山也要選黃道吉日,一般為初三、初六、初九或初八、十八、二十八。進山後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是祭拜山神爺老把頭孫良。用三塊石頭搭成老爺府,在老爺府前禱告,祈求保佑。然後選擇背風向陽的山坡搭地熗子,也就是簡易的窩棚,再用木杆支架苫樹皮防雨,裏面鋪上草和狗子皮,作為在山裏過夜住宿的地方。晚間在窩棚前點起火堆,驅趕蚊蟲,防止野獸,去潮氣暖身以及為迷路的人指示方向。燒的柴火要順著擺放,一般由把頭點火。放山人每天從這裏出發去不同的山林挖參。

  到山裏尋找人參的過程在行話裏叫“壓山”,又稱開山、巡山、壓趟子、撒目草,名目很多。壓山之前先由把頭“觀山景”,選定去哪片山林,這是對山形山勢和樹木植被的仔細觀察,判斷哪裏會生長人參。有時候把頭會根據晚上做的夢決定壓山的地點,此時眾人只管跟隨,不能點破。

  壓山時幫夥人員要分工“排棍兒”,把頭為頭棍兒,中間的人稱腰棍兒,排在最外邊的稱邊棍兒,邊棍兒也要有豐富的放山經驗。放山人拿索寶棍,按照排棍兒順序橫排,兩人間距丈余,索寶棍尖可搭在一起,不放過一塊磚的距離,拔草緩行,尋找人參。講究“寧落一座山,不落一塊磚”。

  壓山時不準亂喊話,看見東西喊出來就得拿著,即使看見蛇也不例外,怕分心和迷路。壓山時頭棍和邊棍邊走邊“打拐子”,將細樹枝折斷成90度作為記號,以避免重復搜尋。

  按把頭和邊棍所指的方向拐彎是“打拐子”,遇到林子太密了,幾步之外可能彼此看不見,又不許亂喊,因此要用索寶棍敲擊樹幹的辦法彼此聯系,稱為“叫棍兒”,敲一下樹幹,每人依次回敲一聲,既示意自己的位置,又示意繼續壓山。

  休息抽煙時索寶棍要摟在懷裏立著,防止人參跑了;絕對不準坐樹墩,傳說樹墩是山神爺老把頭的座位;煙口袋沒煙了,不能說“沒有”,怕不吉利,拍拍煙口袋,別人會送煙;不準打瞌睡,打瞌睡容易“麻達山”,也就是迷路。另外壓山時還有個大忌諱,不準拉屎撒尿,是怕沖撞了山神老把頭。

  如果途中遇到了蛇可是個好兆頭,因為蛇是“錢串子”,預示著即將開眼兒;遇到老虎也主大吉大利,放山人也稱老虎為山神爺;走過的地方沒發現人參,如果把頭認為這個地方能有人參,就返回再找,叫“翻趟子”。放山人把幹鹿角、幹麅子角叫“幹找”,見到不吉利,預示著白忙活。放山人抽煙稱“拿火”,休息稱“拿蹲兒”,吃飯稱“拿飯”,睡覺稱“拿覺”,改變住處稱“拿房子”,意思都是為了拿到人參。挖到人參稱“撮住了米口袋”,“沒開眼兒”也稱“沒撮住米口袋”,做飯的稱“端鍋的”。

  發現人參叫“開眼兒”,要大喊:“棒槌!”這叫喊山。把頭要問:“什麽貨?”這叫接山。發現人參者得如實回答幾匹葉。當發現人參者回答五匹葉或六匹葉時,大夥會一齊喊:“快當!快當!”這在東北話中的意思是順利,也有祝賀的意思。

  發現人參者立即敲兩下樹幹,把索寶棍插在人參旁邊。因其有功,此時可休息抽煙。把頭也要抽煙歇氣定神兒,準備“擡棒槌”。如果看花了眼,喊了山卻發現不是大棒槌,叫“詐山”。喊詐山要麽回槍子,要麽給山神爺老把頭磕頭謝罪,繼續壓山。有時幾天沒開眼兒,為振奮精神,故意喊山,叫“喊空山”。放山人對二角子情有獨鐘。二角子是開山的鑰匙,預示能拿到大棒槌。發現二角子要燒香磕頭致謝。壓山第一次開眼兒如果是四匹葉,發現人參者接山時只能答“棒槌”,因為“四”不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