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河山表裏更分明 明清之際的風起雲湧(第3/36頁)

此時的李自成,並未完全被勝利沖昏頭腦。他也意識到駐紮在山海關的吳三桂是一支不容小覷的勁旅,派明降將唐通招降吳三桂。又召來吳襄,命其寫信招降吳三桂。信中說:“爾以君恩特簡,得專閫任,乃怯懦觀望,使西兵長驅。事機已去,天命難回,爾君已逝,爾父猶存。嗚呼!識時務者,可以知所變計矣。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賞,猶全孝子之名。”

正在觀望中的吳三桂聽唐通“盛誇自成禮賢,啖以父子封侯”,怦然心動,遂決意投靠大順政權。大局由此而定。李自成派唐通接管了山海關,又召吳三桂入京。

三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崇禎皇帝上吊自殺三天後,吳三桂派人在永平府張貼告示,稱:“本鎮率所部軍隊前往北京朝見新主,所過之處一定秋毫無犯,地方百姓不必驚恐。”所謂“新主”,即指李自成。此告示等於公開表明吳三桂將向李自成投誠。

三月二十六日,吳三桂率部往北京進發。行至離北京不遠的河北玉田縣時,吳三桂遇到了自北京逃脫的仆人,得知愛妾陳圓圓為大順軍劉宗敏所擄,登時勃然大怒,奮聲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天下人!”決定轉變態度,以武力對抗李自成,此即世人津津樂道的“沖冠一怒為紅顏”。

形勢從這個時候開始陡轉急下,歷史的偶然性使吳三桂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整個轉折點則因一個女人而發生。

吳三桂驟然變卦後,即帶領部將直奔山海關,突襲唐通,重新占領了山海關。唐通率領殘部,撤往山海關附近的一片石。

但唐通敗走並不代表終極勝利,更大的考驗即將到來。山海關地區彤雲密布,籠罩著高度緊張的戰爭氣氛。時人士佘一元有《述舊事詩》雲:“吳帥旋關日,文武盡辭行。士女爭駭竄,農商互震驚。”生動記述了當地百姓的惶懼不安。

在“維時內無軍需,外無援旅,人心洶洶,不保朝夕”的局面下,吳三桂自知無力與李自成大軍爭鋒,決意倒向滿清一方,派人給攝政王多爾袞送信,以大明忠臣的形象,請求滿清出兵為崇禎皇帝報仇。回報是,承認滿清已經占領的遼西為滿清所有,另有“大利”奉上[10] 。

再來看看滿清多爾袞這邊的動向。多爾袞聽說李自成大軍進逼大明京師後,即率大軍南下,欲趁火打劫。在行軍路線上,多爾袞采納了明降臣洪承疇的建議,準備避開山海關,由薊州、密雲破邊墻而入。

行途中,清軍遇上了吳三桂使者副將楊珅、遊擊郭雲龍,二人攜帶著吳三桂的求援書信。吳三桂在信中稱多爾袞為“蓋世英雄”,請其速速出兵,“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

彼時消息不通,多爾袞收到吳三桂的書信時,方才得知崇禎皇帝已然上吊自殺,大明王朝不復存在,而今占據紫禁城金鑾殿的是農民軍大順首領李自成。

形勢乍變於呼吸間。昨日的對手變成了猛獸,更強大的敵人出現了。

多爾袞果斷決定,大軍掉頭,急行軍轉向山海關,且由入侵的外敵,搖身變成了為明討賊的義師。

北京城中的李自成獲悉吳三桂叛變的消息後,一面命由吳襄出面,寫信規勸吳三桂,希望借父子之情使他幡然變計;一面準備武力平叛。

四月十三日清晨,李自成親自統率大軍向山海關進發。隨行的有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及吳襄等人,表明李自成仍有心通過君、親之義來招降吳三桂。

直到這個時候,李自成還不知道滿清多爾袞大軍已將接近山海關,勝利、權力驟然而至,他早已忘記了關外還有一支清軍,亦對大明江山虎視眈眈;他更不知道吳三桂同清方勾結已成定局,招降的可能性早已不復存在。

吳三桂得知李自成親統大順軍主力迫近山海關時,再次派人催促清軍火速來援時,請求多爾袞“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另外,又派使者去見李自成,試圖拖延時間。

大順軍行至三河縣時,遇到了吳三桂使者。來人稱吳三桂仍願意投誠,請求緩師。這當然只是吳三桂的緩兵之計,好等到滿清援軍到來。僅此一節,便可看出吳三桂兩面三刀、擅玩權術的一面。

而在此關鍵時刻,經歷過無數大風大浪的李自成竟然天真地相信了吳三桂,派明降官密雲巡撫王則堯以兵部尚書的官銜去山海關與吳三桂談判,並下令大順軍停止進軍。

從北京到山海關,大約五天可以抵達。大順軍四月十三日出發,在三河縣遇到吳三桂使者後,便放慢了行軍速度。等了兩日後,李自成不見王則堯歸來,心中起疑,這才下令繼續向山海關進發。大順軍抵達山海關時,已是四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