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浮名一誤(第4/17頁)

正如曹湛所言,金山寺確實是“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話故事的發源地。金山上有法海洞,為金山寺開山祖師裴頭陀法海禪師的苦修之處,洞中供有法海塑像。在法海洞北、玉帶橋旁有一白龍洞,洞中塑有白娘子與小青的石像。

金山寺還出過一位名氣成就遠過法海的高僧,即唐僧玄奘。玄奘最初於金山寺出家[8] ,後來西行取經,經過數年刻苦卓絕的學習,終成一代高僧。

不過最令文人雅士傾倒的並非金山寺獨特風光,而是金山寺西的中泠泉,所留名詩佳作極多。中泠泉泉水“綠如翡翠,濃似瓊漿”,甘洌醇厚,宜於煎茶。唐代茶聖陸羽品評天下泉水,列中泠泉為第七,屬於第一等水。兼之中泠泉是萬裏長江中獨一無二的泉眼,故而被譽為“天下第一泉”。南宋宰相文天祥慕名品嘗過中泠泉泉水後,慨然賦詩道:“揚子江心第一泉,南金來北鑄文淵,男兒斬卻樓蘭詩,閑品茶經拜祠仙。”

曹寅回江南任蘇州織造時,也慕名去過金山寺,對各種傳說掌故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又道:“金山寺既是水陸法會發源地,多有外國僧人慕名前來拜會修行。近日,有一名叫善首的東洋僧人到了金山寺,跟住持方丈閑聊時,無意間提到他在德川幕府將軍家做客時,遇到一位來自中國的鄭公子使者。後來德川將軍與善首論事,還問及是否要進兵中國。”

曹湛聞言大驚失色,問道:“莫非那派使者與德川幕府將軍通好的鄭公子,跟鄭成功有關?”

曹寅頷首贊道:“你果然機敏,立時便想到了。”

曹湛道:“我曾聽說鄭成功出生在日本,母親也是日本人。”

曹寅點了點頭,道:“當年鄭父鄭芝龍審時度勢,投降了我大清,他的日本妻子田川氏則不願背叛舊主,自殺身亡,由此堅定了鄭成功抗清的決心,為患東南十余年。”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大木,生於日本,幼讀書,為南安諸生。南明時,入國子監,師禮錢謙益。起初,鄭成功只以讀書為事,未曾預兵柄,直到鄭芝龍投降清廷,生母田川氏自殺,這才慷慨募兵,將平日所穿的儒服燒毀,拜辭孔廟,乘巨船而去。

順治年間,鄭成功一部一直是南方抗清實力最雄厚的一支。鄭成功本人也被南明政權封為延平王,賜姓朱,故而人稱“國姓爺”。其人志大才雄,遇事獨斷於心,曾於順治十五年、十六年兩次舉兵北伐——

前一次,因途中遭遇颶風,船只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兵。

後一次,鄭部由海入江,溯長江而上,接連攻克鎮江、瓜洲等重鎮,直至包圍南京,一時江南震動。順治皇帝聞訊,驚慌失措,竟打算退出中原,返回遼東老家,足見當時鄭氏之聲勢。最後還是靠兩江總督郎廷佐行緩兵之計,假意投降鄭成功,再以精兵突襲鄭軍。鄭成功驕傲自大,坐失良機,最終功敗垂成,被迫率領殘兵敗卒退回福建。

北伐南京失敗後,鄭成功元氣大傷,且面臨糧餉嚴重不足的問題。之前,鄭成功著意經營海澄[9] 為糧餉之地,投入了相當多的人力、物力,建造起一座堅固堡壘。然海澄守將黃梧畏懼鄭氏治軍嚴厲,主動將海澄獻於清廷,導致鄭成功失去數百萬計的軍械糧餉,損失極為慘重。清廷則是不費一兵一卒,白撿了天大的便宜。順治皇帝欣喜若狂,為此封黃梧為一等海澄公。

清代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有清一代,漢人封王者僅五名,分別是: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義王孫可望,均是血染戰袍的大功臣,替清廷打下了大片江山。五王之後,爵位最高者便是黃梧,封一等海澄公,可世襲十二世。而有“開清第一功”的洪承疇也只是在清廷反復廷議後,才被勉強授以三等阿達哈哈番母輕車都尉,世襲四世,連最末等的男爵都沒混上。原本默默無聞的黃梧陡然一飛沖天,足見海澄之失對鄭成功傷害力之大。

不獨如此,黃梧更向清廷密陳“平賊五策”。內容包括:將自山東至廣東沿海二十裏居民強行內遷;毀沿海船只,寸板不許下水;斬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如此,鄭成功無物資、人力之接濟,將不攻自滅。

如此歹毒之“平賊五策”,清廷竟一一執行,殺鄭芝龍等人,挖鄭氏祖墳。又下“遷界令”,福建、廣東、江南、浙江四省濱海居民各向內地遷移三十裏,“令下即日,挈妻負子載道路,處其居室,放火焚燒,片甲不留”。同時,禁止舟船出海,二十裏外築土墻為界,寸板不許下海,界外不許閑行,出界即以違旨論立斬。清兵還要不時巡界,一遇出界人,登時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