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5/10頁)

當下,他前途茫然。他今年五十歲了。他將這些年差不多一半的時光都花費在了莫斯科的一張辦公桌上,另一半時間則與他的行動小隊外出執行任務。他已經比其他仍在國外工作的特工年長了。從這個十字路口開始,他有兩個待選方向。如果他放慢腳步,並且聽憑他以往的業績被人淡忘,他就會進入設在西伯利亞新別爾斯克的克格勃第311培訓學校給未來的特工授課,以此終結他的生涯。而如果他在情報遊戲中贏得非比尋常的分數,就會晉升到一個負有全責的崗位,然後被委派到一兩個委員會裏,在蘇聯情報機構中開始既具挑戰性卻又平平安安的前程,然後就可以為奧爾加弄到伏爾加轎車和黑海別墅。

在接下來的兩三年裏,他需要努力施行另一項偉大的行動。當納特·狄克斯坦的消息傳來時,他思慮了片刻,不知這是否就是他的機遇。

他一直以一名數學教師眼看著自己最得意的學生去上藝術學校的那種戀戀不舍的情感關注著狄克斯坦的生涯。早在牛津的時候,他就聽說了他盜取一船槍支的故事,於是他就把狄克斯坦登記在克格勃的档案中。多年來由他本人和別人依據偶遇、傳聞、猜測以及出色的舊式間諜手段,陸續對那份档案加以補充。該档案清楚表明,狄克斯坦如今是摩薩德的一名最難對付的特工。若是羅斯托夫能夠把他的頭顱用一只大淺盤帶回來,前程就有了保證。

但羅斯托夫是個小心謹慎的行動人員。當他有能力挑選他的目標時,他總要挑取易於上手的。他不是那種不成功便成仁的人,而且恰恰相反。他的一個更重要的才幹,就是在機遇的任務分派之時隱身不現的能力。他和狄克斯坦之間的競爭將會令人不快,難分伯仲。

他會興致勃勃地閱讀從開羅來的有關狄克斯坦在盧森堡的行蹤的進一步的消息報道,但他會小心翼翼地不去卷入其中。

迄今為止,他還沒有到達鋌而走險的地步。

中東政治委員會開始了對阿拉伯核彈制備行徑的研討。那是克裏姆林宮十一二個委員會之一,在這些感興趣的委員會中都有同樣派系的代表,他們都會就同樣的事情發言。因為議題之大,壓倒了出於派系的考慮,結果也會一致。

該委員會有十九名成員,但是兩名在國外,一名生病,還有一名就在開會的當天被卡車軋了,這倒無關大局。只有三個人舉足輕重:一個來自外交部,一個是克格勃的人,還有一個是書記處的代表。其余的人中就有大衛·羅斯托夫的上司,他按照一般原則召集了全體委員,而羅斯托夫本人則充當助手(正是出於這一類的跡象,羅斯托夫心中有數,他知道自己正被列於為下一步被提拔的候選人)。

克格勃對阿拉伯人的“制核行動”持反對態度,因為克格勃的勢力是秘密的,而核彈會把決定權移到公共層面,從而超出了克格勃的活動範圍。也正是出於同樣的理由,外交部卻表示贊成——核彈會賦予他們更多的工作及影響。黨委書記處則加以反對,因為假如阿拉伯人在中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那麽,蘇聯人又如何在那裏站得住腳呢?

會議開始後,所有議員首先閱讀了克格勃的報告——《埃及武器庫的最新進展》。羅斯托夫可以清楚地想象出,報告如何從一個打到開羅的電話這樣的小背景中抽取出一件事實,繼而引發出眾多的猜測和廢話,才敷衍成一篇要讀上二十分鐘的報告。他自己就不止一次地做過類似的事情。

外交部的一名小人物隨後拖拖拉拉地闡釋了他對蘇聯的中東政策的理解。他說,不管猶太人定居出於何種動機,以色列的復國顯然是由於得到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支持,而資本主義的目的則是在中東建立一座前哨陣地,借以對其石油利益虎視眈眈。對此分析的任何質疑都在1956年英國、法國、以色列對埃及進攻的事實下不攻自破了。蘇聯的政策是支持阿拉伯人對這一殖民主義余孽懷揣的理所當然的敵對情緒。他說,當前,盡管從全球政治來看,蘇聯推進阿拉伯人掌握核武器有失謹慎,然而,他們的核武器一旦上馬,這仍是蘇聯支持政策的直接延伸。他的發言沒完沒了。

這番冗長的陳述讓大家全都厭煩了,顯而易見,隨後的討論就不那麽正式了:如此這般,事實上,羅斯托夫的上司說道:“是啊,可是,廢話,我們不能把原子彈給那幫瘋子。”

“我同意。”書記處的人說,他是該委員會的主席。“如果他們擁有了核彈,他們就會使用。那就會迫使美國人進攻阿拉伯國家,不管用不用核武器——我寧肯說,會用的。這樣,蘇聯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麽拋棄盟友,要麽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