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秦嶺的忠誠 第一章 陳恭的擔憂(第4/6頁)

兩個人在正廳裏等候了片刻,一名侍衛跑過來通報說常太守駕到。然後就看到一個五十多歲、體態臃腫的官員步入正廳,他就是穎川太守常儼。

常儼進廳以後,雙手垂在肚子上,擡起眼皮先打量了郭剛一番,見他一身塵土,表情就變得不太好看。

“你是從隴西來的?”

常儼的語氣裏充滿了輕蔑,對於穎川這樣中原大郡來說,隴西是一個偏僻落後而且缺乏教化的鄉下地方。

“是,這裏是協理文書,請您過目。”郭剛裝作沒有覺察到這種態度,起身立正,然後雙手把文書交給了常儼。

常儼接過文書打開一看,先注意到了這份文書的簽發人是雍州刺史郭淮,連忙問道:“郭刺史是你……”

“是叔父。”

聽到郭剛這麽說,常儼的表情變的稍微和藹一點。他拿起文書仔細看了一遍,“唔”了幾聲,然後用肥厚的手指擦了擦印鑒,好像怕這文書是偽造的。過了一會兒,他才慢條斯理地對郭淮說:“事情我大概了解了,我會派人協助你的工作。”

“謝謝大人。”

“不過……有件事你最好注意,陳姓是本郡的大族,陳群大人也是本郡出身。你可不要有什麽得罪他們的地方,不然就會鬧出大亂子了。”

“我會注意的。”

“伯先呐,那麽這件事就交給你去協助吧。”

韓升趕緊點頭稱是。郭剛心裏清楚,“門下循行”是太守府的一個虛銜,沒有實際職務,實際上只是納入官僚正式編制裏的食客罷了。常儼派了一個門下循行協助工作,明擺著沒把他放在眼裏。“也好,只要不給我找麻煩就夠了。”郭剛心想。

常儼說完以後就離開了正廳,韓升則帶著郭剛回到了專設的驛舍。郭剛在驛舍裏稍微洗了洗臉,將行囊裏必要的東西拿出來整理好,然後小憩了一會。一直到中午他才醒過來,覺得旅途的疲勞全消失了,現在他已經進入工作狀態。

韓升恰好也在這時候來到他的房間,這位食客笑眯眯地對郭剛說已經為他備下了酒菜與歌姬。

“下午若是大人有興趣,我們可去許昌城內轉轉,今天有個集市頗為熱鬧,你在隴西可是看不到這樣繁華的。”

“不必了。”郭剛冷淡地謝絕了這一邀請,他對這些東西絲毫沒有興趣,“我們開始調查吧。”韓升不太高興地扯了扯自己的短髭,只得表示同意。

韓升帶領郭剛來到太守府隔壁的戶部,這裏存放著穎川兩萬余戶的戶籍資料,分成民籍、軍籍和士籍三種。

“那麽,您想從哪裏開始查起呢?”

“從士籍開始吧。”郭剛回答,士籍記載的是名門大族的資料。陳恭有很大可能是屬於士族其中的一支。

韓升吩咐書吏從書架上取來以朱色套封的戶籍档案,這是士族的標記。郭剛翻開索引,很快找到了“許昌陳姓”的條目。首先開列的就是當朝司空陳群一支,接下來開列了旁支共計七家,各家代系都很詳盡。

但是裏面並沒有陳恭這個名字,也沒有他父親陳紀的名字。

郭剛忽然注意到,陳群的父親叫做陳紀,與陳恭的父親名字一樣。如果這兩個人是一族的話,重名這種事是不可想象的,其中一個必然要避諱。換句話說,陳恭的家族應該不大可能會是士族。

接著郭剛又叫人捧來民籍和軍籍的簿子,從頭查到尾。這是一項艱苦乏味的工作,郭剛、韓升與三名官吏花了差不多整個下午,一共查到了三個叫陳恭的人。但其中一個今年才六歲,另外一個已經於去年去世,第三個就在本郡任公職,這三個都與隴西的那個陳恭無關。而名字叫陳紀的人則只有一個,那就是陳群的父親。

“這份戶籍是哪一年做的?”郭剛問。旁邊一位老書吏回答是黃初二年造的冊。

“造冊的底本呢?”

“沒有底本,漢時戶籍已經全部散逸;黃初二年的造冊是以文帝陛下登基那年的戶口統計為基礎的。”

郭剛飛快地心算了一下。陳恭今年三十一歲,據他在档案中的履歷記載,他離開許昌前往涼州是在建安二十五年,當時他十九歲。也就是說,黃初元年穎川郡重新進行人口普查,編造名冊的時候,二十歲的陳恭已經開始在隴西生活了。那麽穎川的戶籍沒有他的名字也不足為怪。

“那麽有可能查到他在穎川的族人親戚麽?”郭剛皺起眉頭問道。老書吏面露難色:“戶籍名冊上只記錄本家屬戶,如果想查找族人之間的聯系,那還得去各家去查家譜。如果不知道具體人家的話……”

許昌一共有六千戶人,其中陳姓戶籍一共有七百戶,雖然其中九成源流都來自於齊田軫,但演至今日已經分化成二十幾個分支。如果將這些族譜拿來一一查驗,那工作量將會大到不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