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罪有攸歸(第5/6頁)

府尹冷哼一聲,兩旁衙役又齊喝堂威。賴青哆哆嗦嗦了好一陣子,這才道出來龍去脈。

他們這幹人犯,確是天理教徒不假。然他們入教時間尚短,最早入教的疤臉漢子張興武,也不過才三、兩年。由於嘉慶年出了“闖宮”一案,殘存的天理教徒們,便開始東躲西藏、匿行隱跡。曾一度讓世人誤以為,天理教已絕。

到了這年頭,外夷頻欺,戰事不斷。延續到現在的天理教徒們,又紛紛露頭顯跡。由於沒有嚴恪的教義教規,天理教雖歷經幾代,本質上仍沒有什麽大的改觀。教首的初衷,依舊是拉攏信眾,以斂取錢財。任憑是誰,但凡交得起“種福錢”,就能入得教中。因此,不少沒處可投的無賴地痞、流寇遊匪,也混入天理教,以求庇護。這幹亡命徒,不比那些老實巴交的農戶,有他們的加入,雖搞得烏煙瘴氣,可那天理教的戰力,也著實提升不少。

這麽一來,天理教的勢力,便暗地裏膨脹起來。由於吃過苦頭,教首們也學得聰明了,不等到羽翼豐滿,絕不跟官家放對。況且每逢年節,各處的教首,也會著人去當地衙門裏上下打點。當官的既收受了好處,又樂得清凈,都願意河井無犯。所以,一些個州官縣宰,雖知治下有教民,也不放在心上。只要他們不鬧事,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去理會。

那天理教雖得一時安寧,卻依舊賊心不泯。過了幾天頤指氣使的日子,又想著嘗嘗君臨天下的滋味。前車之鑒,後事之師。怕功敗垂成,教首們不再草率行事,只是慢慢積累、暗暗操辦。

現今堂下所緝七犯,原屬些潑皮之流,一個個爭勇鬥狠、作奸犯科。像那張興武、王江龍等,本是剪徑的強人;而賴青、李阿牛等人,不過些拍花子、摸包兒的小偷小盜。由於原因種種,這幾人相聚在一塊,拜成把子兄弟。因在原籍作惡多端,實在是混不下去,這才齊約著來到京城尋門路。後來張興武無意間得人引薦,自己先行入了天理教,隨後,又拖著其他人進去。

入教後,那引薦人便收了他們的“種福錢”,在他們腳底板上燙了“天理印”,成了天理教新納的教徒。只是他們剛入教,接觸不到那種掌教、門主之類的人物。並且,那引薦人也是極其神秘,從始至終,皆蒙頭蒙臉,從未以真正面目示人。

張興武等人浪蕩慣了,自是不服管束。本來入天理教是想找個投靠,可是等來等去,不但沒見其余的教眾,而且還嘗不到半點兒入教的甜頭。時日一久,幾個人皆按捺不住,去找那引薦人鬧說法。

那引薦人見他們還算有點兒“本事”,便帶他們去了京郊一處枯林裏。初入林時,張興武等人皆被迷得昏頭轉向。那引薦人見狀,便與他們講明,說這林子不比別處,是他們天理教的易學高人,按著奇門遁甲改出來的,喚作是“影林”。整個影林裏,分作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若是不明所以就亂入林間,滿目之中只能看到重林疊影、岔木迷眼。漫說是人,就連那飛禽,有時候也可能繞暈了困死在裏面,端的兇險無比。

入林後,引薦人一面引著,一面將如何辨位尋路的方法教授七人。七人被這迷宮般的影林唬住了,皆暗自咂舌。

在影林住下後,引薦人又授了些教中邪術助他們斂錢。其中的一術,便就是那“封皮造畜”。賴青本是人販子出身,拐騙些無知小童自然是輕車熟路。

待幾名小童拐到,惡徒們便按著那邪法喪心病狂的造起畜來。幾經折騰後,竟還真給他們造成了幾只。

見邪術有用,張興武等人便徹頭徹尾地信了天理教。引薦人見狀,不失時機地向他們透露:說是等一切準備就緒後,掌教便要起兵,率教眾打破紫禁城,占了金鑾殿,撤朝易代、改天換日。等掌教登上大寶後,便要封侯拜相、論功行賞。只要是為教中出力大的,都少不得配印賜綬、飛黃騰達。而這般貢獻多寡,首先就看這“種福錢”給過多少。

張興武等人雖是些草莽,但看著那些官老爺耀武揚威,心底下也自是垂涎得緊。見有這等機會,便紛紛鉚足了勁,利用那些個造畜而來的“豬猴”,去積攢銀錢,只盼著有朝一日裂土封疆。

聽罷賴青供詞,府尹忿然作色:“憑爾等十惡不赦之人,也敢妄想封侯拜相?那名引薦人是誰?還不如實速招!”

“那引薦人……”賴青苦著臉道,“我們皆不認得……”

“大膽!”府尹怒叱道,“事到如今,還敢包庇同犯?既是打過交道,又談何不認得?分明是胡言亂語、混淆視聽!來呀!再給我打!”

“莫打莫打!”聽得此話,賴青嚇得屁滾尿流,“大人容稟……大人容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