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5/62頁)

“電網啟動重新配送了。”有人多此一舉地喊了一句。

在市郊和鄉村地帶,電網都是曝露在外,清晰可見的——從那些懸在頭頂、沒有絕緣層的高壓電纜,到一根根電線杆上,再通過普通電線送到你的家中。假如有哪根電纜出了毛病,輕而易舉地就能找出來,把它修理好。然而,在許多大都市,譬如紐約市,電纜都是埋在地下的,還包裹了一層絕緣塑料。因為塑料隨著歲月的推移會老化,還會受到地下水的腐蝕,結果就會引起短路和停電,電力公司的解決辦法是將電網的冗余度增加到原先的兩倍乃至三倍。當MH-12變電站突然癱瘓,電腦會自動地開始從別的地區調撥電流,重新配送,滿足用戶的用電需求。

“電壓沒有劇烈上升,也沒有下降。”另一名技術員喊道。

電網裏的電流就像自來水從一根主管道流入一個家庭,再通過許多開啟的水龍頭流出。當一個水龍頭關閉,其他水龍頭裏的壓強就會增加。電流也是同樣的道理,盡管電流傳輸的速度比自來水快得多——差不多是七億英裏每小時。因為紐約市的電力需求很大,分擔額外配電任務的那些變電站的電壓——相當於自來水的壓強——就會增大。

但是,電網建設時就考慮過這個問題,完全能應付,電壓指示燈依然保持綠色。

然而,讓主管感到困擾的是,MH-12變電站的斷路器一開始怎麽會分離。變電站的斷路器啟動的最常見原因要麽是發生短路了,要麽是用電高峰時用電量遽然增大。用電高峰通常是在早晨、上下班高峰和傍晚,或者是遇上高溫時節,貪婪的空調機需要驚人的電量。

在這個氣候宜人的四月日子裏,無論怎麽看,上午11點20分20秒3毫秒都算不上是用電高峰時間啊。

“派一名故障檢修員去MH-12變電站,可能是哪根電纜壞了,也可能是短路——”

就在這時,第二個紅圈開始閃爍。

重大故障

NJ-18變電站下線

又有一座地區變電站癱瘓了。這座變電站位於新澤西州帕拉姆斯附近,是曼哈頓12號變電站下線後承擔它的配電任務的幾座變電站之一。

早班主管發出一聲不像笑也不像咳嗽的聲音,緊蹙眉頭,疑惑不解,“到底是什麽玩意呀?電網荷載在容許範圍內啊。”

“傳感器和指示燈都運行正常。”一名技術員說道。

“是SCADA程序出問題了嗎?”主管問道。整個阿爾岡昆電力公司都在一款名叫“監管和數據獲取”(SCADA)的復雜程序的監視下,運行在使用Unix操作系統的大型計算機上。頗具傳奇色彩的2003年東北電網大面積停電事故——北美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電力事故——可以部分歸咎於一連串的電腦軟件錯誤。今日的電網系統不再允許那類災難重演,但這並不是說另一種不同的電腦故障就不會發生。

“我也不清楚。”主管手下的一名助理緩緩說道,“不過我覺得,只有這種可能了。診斷報告裏說,電纜和開關站都沒有物理損壞。”

主管凝視屏幕,等待系統按照邏輯做出下一步部署:讓他們知道哪座變電站——或電廠——會加入進來,填補NJ-18變電站癱瘓造成的電力缺口。

然而,屏幕上並沒有跳出任何新訊息。

曼哈頓地區的三座變電站,分別是17號、10號和13號,在繼續額外地為紐約市兩處原本會停電的服務區供電。“監管和數據獲取”程序並沒有正常執行任務,它本來應該從別的變電站調撥來電力,施以援手。現在,上述三座變電站輸入輸出電量的總和都在急劇增加。

主管摸了下胡子,徒然地等待另一座變電站上線,片刻後,他給自己的高級助理下達了命令:“用手動方法,從Q-14變電站調配電力到曼哈頓12號變電站的東部服務區。”

“是,主管。”

早班主管隨即又厲聲說道:“現在就做。”

“嗯,我正在想法子呢。”

“想法子。你是什麽意思,想法子?”執行這項任務只需要敲擊幾下鍵盤。

“開關立占.沒有反應。”

“不可能!”主管邁出幾小步,走到技術員的電腦前。他敲擊了一下自己睡夢裏都能記得的那句指令。

一點反應都沒有。

電壓指示燈已經躍到綠色的盡頭,隱約閃現黃光。

“真不妙,”有人開始小聲嘀咕,“這是個大問題。”

主管跑回到自己的電腦桌前,跌坐在老板椅裏。他的格蘭諾拉谷物棒和印著古希臘運動健將圖案的咖啡杯滾落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