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第2/2頁)

《冬之鬼》與壓軸的《惡意的臉》,都刻意沒把故事說完整;比起前四篇的明確的逆轉結局,這兩篇故事的解釋空間更廣,藏起了絕望。《冬之鬼》透過逆時序排列的日記,慢慢揭露“我”和s之所以能成為現在這對幸福佳偶,起因竟是極大的不幸:“我”在大火中失去財產與容貌,唯獨S不離不棄,甚至願意犧牲視力,讓兩人長相廝守。但這個故事並不是結束在最後一頁--按照日期順序來讀,“開頭”才是結尾:“遠遠傳來鬼的腳步聲。悄聲呢喃著我不想聽的話。不,不是的。那是不可能的。”讓人不想聽的,通常是讓人不願相信的實話。那麽事實是什麽?“我”的願望並未實現?他們之間的“白霧”並未消失?“我”無法永遠和s生活在一起?還是說,一切只是“我”的幻覺?我們沒有足夠的線索可以找出確切的唯一解答,但每一個可能解答都教人不安。

《惡意的臉》的兩個主角,又是像《向日葵》裏面那樣既可憐又可怕的孩子。“我”為了終結s無休無止的身體攻擊,終於決定也要訴諸暴力,藉助神秘鄰居的力量殺死S--但在最後的關鍵時刻,到底發生什麽事?這究竟是一篇奇幻故事,還是一篇“寫實”的推理小說?采取不同解釋,結尾就有不同的意味。當成奇幻小說,讀者晚上或許能睡得好一點,但我總覺得實情沒那麽美滿。地板拆開來看到的是什麽?那房子裏也許有過一場生死相搏,小孩子不見得會是輸家。雖然s“像心中的邪惡完消失一樣”,但那會不會只是表面的偽裝?“這時,s映在校舍窗上的面孔突然產生變化,應該已封印在畫布裏的那張可怕的臉仿佛瞬間閃過。”也許s是為了隱瞞某種更血腥、更罪惡的事實,才假裝神奇畫布真的有效,假裝他的惡意全被畫布帶走,甚至不忘在畫布上留下必要的假線索……?

不,這樣的心機太重太可怕,應該沒這回事吧。“遠遠傳來鬼的腳步聲。悄聲呢喃著我不想聽的話。不,不是的。那是不可能的。”在恐懼的極點,我真想閉目不看。

但眼前這幅像夕陽又像喀血的陰郁畫面太吸引人,我甚至無法移開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