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1節

我本名姓馮,是上海灘上的航運大亨(以前叫漕幫主)馮八金的女兒。父親原來的名字土得掉渣,叫八斤,當了老板後才改為八金。父親是鐵匠出身,體格強壯,又從小習過武,練了一身本事。作為上海灘上的一代漕幫主,我家曾經家大業大,而這一切都是靠父親當初拚命打出來的。父親有三介兒子,他們的名字都是龍啊虎啊馬啊的,而給我取的卻是一個輕飄飄的名字:點點。父親給我取這麽個名字大概是希望我永遠生活在無憂無慮中,不要去闖江湖,不要有承擔,不要吃苦受難。如果不來日本鬼子,父親的願望我想一定是能實現的。

但是,鬼子來了……

是1937年8月13日晚上,我們全家人聚在餐廳吃夜飯,突然聽見遠處傳來隆隆的爆破聲,像天幕被炸開,整個城市上空都在抖。廚娘剛端菜上來,受爆炸聲驚嚇,手裏盤子打了斜,菜湯溢出來,灑在桌上,連連向大家道歉。但接連而來的爆炸聲掩蓋了她的道歉聲,我們都沒聽見,沒跟她搭腔。廚娘覺得很無趣,無話找話地說:“這是什麽聲音啊?是不是打雷啊?”我們都知道,這不是雷聲,這是炮彈的轟炸聲。我們都不吭聲,只有父親,接著廚娘的話說:“打雷倒好了,就怕上海的天要變了。”母親因此責怪他說:“讓你走你不走,天真要塌了,我看你怎麽辦,這麽大一家子人。”父親說:“哼,婦人之見,仗還沒打你怎麽知道我們一定就要輸。”母親說:“鄰居都走了。”父親響了聲說:“你別拿人家來說事,我還沒有老糊塗,不會埋汰你們的。”

母親沒敢再說話。

在家裏,父親是擁有絕對權威的,只有小弟才敢頂撞他。我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大哥叫一龍,二哥叫二虎,小弟叫小駒——我們都叫他小馬駒。小馬駒三歲時上街玩,被一個混蛋裹進大衣綁走,要父親拿兩根金條去換人。那時父親還沒有後來的發達,兩根金條比他的命還值錢,他沒有去要人,結果讓人家發了狠,把小馬駒的兩只腳板剁了,丟在大街上。後來父親發達了,金條多得要砌進墻壁裏,可小馬駒永遠只能像一條蟲一樣在地上爬。父親覺得欠了他,所以對他寵愛有加。小馬駒用兩只殘廢的腳換來了在父親面前的任性,家裏只有他可以不視父親的臉色行事。其次,該是我了,因為我是獨養女。外人都說我是父親的掌上明珠,父親待我比誰都好。可我知道,父親給我的特權只是可以在兩位哥哥面前耍耍小姐脾氣,要在他面前撒野還得趁他高興。

就是說,我還是要看父親的臉色行事的。

比如這天晚上,我其實很想站在母親一邊告訴父親,這場戰爭我們必定要輸的。這不是說我不愛這個國家,我要詛咒她輸,而是我要比父親更了解這個國家和她的敵人——日本佬。父親那時在上海灘上是無所不能的,包括那些在上海灘上混的日本佬——有些還是蠻有頭面的,都對他恭敬有余,稱兄喊大,常來找他辦事,對他言聽計從。他在南京政府裏也有朋友,有的位高權重,消息靈通。也許是受了這些人的影響吧,父親一直對這場戰爭的輸贏抱有幻想。正因此,在很多有錢有勢的人相繼離開上海,出去躲了,父親卻選擇留下來。他多次對我們說:“天塌不下來,天塌下來也砸不到我八金頭上。”

那是父親最風光的時候,白道黑道,地上水上,都有他的勢力,洋人國人都把他當個大佬,他有理由自負,更有理由留下來——他拚搏了一輩子,在上海灘上九死一生,才積攢下如此規模的家業,他不想因為我們戰敗而毀掉這來之不易的一切。但是戰爭很快擊碎了父親的幻想,鬼子從海上飛來的飛機每天盤旋在我們頭頂,丟下成堆的炸彈,讓國軍寸步難行,並且每天都有上萬人死去,小小的日租界,靠著一萬多日軍的堅守,守得巋然不動,堅如磐石。與此同時,鬼子從海上來的援軍日日增多,氣焰日益囂張,飛機越發的多,大炮越發的響。到了九月份,鬼子援軍開始一次次撕開國軍防線,大兵隨時都可能壓上岸,對國軍實行四面夾擊。

盡管南京從四川、廣西、湖南等地調來大批部隊進行頑強抵抗,把撕開的防線一次次用人墻、用慘痛的代價補上、補上、補上……但是這倒黴的一天,終於還是來了!我記得很清楚,報紙上到處寫著:是1937年11月5日淩晨,趁我們守部調防之際,日本陸軍第十軍司令柳川平助中將指揮所轄十一萬人,在海軍第四艦隊的運送下,分乘一百五十五艘運輸船,編成三支登陸隊,在漕涇、金山嘴、金山衛、金絲娘橋、全公亭東西長約十五裏的沿海登陸。天亮後,上海的天空裏四處飄飛著鬼子成功登陸的傳單,我的窗台上也丟落一張。我拿著傳單下樓去找父親,最後在大門口的廊房裏找到他,看見他瞪著布滿血絲的眼睛,在朝街上張望。已是初冬,梧桐開始落葉,菊花蔫了,街上一派秋深氣敗的凋敝景象。偶爾,有人肩扛手拎著包包裹裹,慌亂走過,一派逃難的樣子。我把傳單交給父親看,他不看,當即揉了,緊緊捏在手心裏。顯然,他已經看過這東西。父親是個明白人,他知道這意味著什麽:國軍頂不住了!很長時間,父親不理我,一臉肅殺地看著落葉在地上翻飛。父親雖然已經六十多歲,身板看上去還是硬得很,但硬朗裏卻透著孤獨,是一種又冷又硬的味道,尤其是目光,很少正眼視人,看什麽總是迅疾地一瞟一睃,冷氣十足,傲氣逼人。他看我穿得單薄,對我說:“天冷,回去,別受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