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涼山的傳說(第4/4頁)

“也不盡然,”坦普爾頓帶著十分嚴肅的神情說,“不過這事應怎樣以不同的名稱來解釋它,真是難以說清。我們不妨假定,現代人的心靈將要成為某些偉大的心理發現的對象。且讓我們滿足於這種假定吧。至於其他,我要解釋一下,這裏有張水彩畫,以前我早就應當拿給你們看的,但由於一種難於說明的恐怖情緒,我迄今不敢拿出來。”

我們注視著他拿出來的那張畫。我從中沒看到任何新奇之處,但是,它在貝德洛伊身上產生的影響卻非同小可。他凝視著畫面,差點昏厥過去。然而這不過是張小肖像而已,不過確實畫得惟妙惟肖,畫的就是貝德洛伊自己那奇特古怪的相貌。至少我凝視它時是這麽想的。“你們看這畫的日期,”坦普爾頓說,“它在這裏,幾乎看不清,在這個角上,是1780,這肖像就是這一年作的。畫中人是一位已故的朋友——一位叫奧爾德的先生,在華倫・哈斯丁斯[7]任職期間,我在加爾各答[8]與他結下很深的友誼。當時我年僅二十歲。當我第一次在塞拉托格見到你貝德洛伊先生時,正是你的相貌同這畫中人的神奇般相似,吸引我同你結識,尋求你的友誼,進而達成了那些協議,使我最終成了你的忠實的看護。促使我達到這一目的的動機,部份是——也許主要是因為我對死者充滿歉疚的懷念,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出於對你的一種惴惴不安的並且多少有些恐怖的好奇。

“就你剛才細敘的你在山中見到的幻景來看,實際上你已至為詳細而準確地描繪了恒河邊的印度城市貝拿勒斯。那些騷亂、格鬥、大屠殺,都是切伊特・辛格[9]叛亂的真實事件,發生在1780年,是時,哈斯丁斯正處於他一生中最危急的關頭。那個用頭巾做成繩子逃走的男人,就是切伊特・辛格自己。在涼亭中的那幫人是歸哈斯丁斯領導的英軍印度兵和英國軍官,我就是他們中間的一員。我竭力阻止那個軍官輕率出擊,以免送死。不幸他中了孟加拉的毒箭,在擁擠的胡同裏倒下了。那軍官是我最親密的朋友,他就是奧爾德。你們從這些手稿中可發覺,”說著,他拿出一個筆記本,上面有幾頁似乎是剛才寫下的。“正當你在山中幻想這些事情的時候,我恰恰就在家中詳細記載了這些事。”

這次談話以後大約過了個把星期,夏洛茨維爾報上出現了下一面這段文字:

“我們沉痛宣告,一位和藹可親、德高望重而深受夏洛茨維爾市民愛戴的紳士——奧古斯塔斯·貝德洛先生逝世了。

“多年來貝先生為神經痛所苦,常常命系垂危;然而這只能視為死亡的間接原因,其直接原因真是離奇之至。幾天前,他去荒涼山作短途遊覽,因稍感寒熱,導致血液大量湧集腦部。為減輕症狀,坦普爾頓博士采取了局部放血。他將水蛭放在病人的太陽穴上。但轉瞬之間,他就死了。事情似乎是在裝了水蛭的罐子裏,偶然放進了一條有毒的蠕蟲形水蛭,這種水蛭有時能在附近的池塘裏找得到。毒蛭牢牢吸附在他右太陽穴的小動脈上。因為它看上去同醫用水蛭非常相似,故使得大錯鑄成,救治無時。

“注意,夏洛茨維爾有毒水蛭同醫用水蛭總是可以區別開來的。它呈黑色,特別是它那蠕動扭轉的動態和蛇非常近似。”

一日,我正同上述報紙的編輯談起這次非常不幸的事件,突然我想起要問他,何以死者的名字被寫成了“貝德洛”。

“我想,”我說道,“你對這麽拼寫是有根據的,但我一直以為這個名字應以‘e’結尾來拼寫。”

“根據?——不,”他答道,“這純粹是個印刷錯誤,這名字是‘貝德洛’再加個‘伊’,普天下都這麽拼寫,我從不知道有別的什麽拼法。”

“那麽,”我一邊轉身,一邊喃喃自語地說,“那麽,說真的,一個事實往往比任何虛構要奇怪得多——因為‘貝德洛’不帶‘伊’,除了是‘奧爾德’這個名字的顛倒之外,又意味著什麽呢?不過這位先生告訴我,它只是個印刷錯誤而已[10]。

丁放鳴 譯

[1]美國紐約州東部一村落。——譯者注 [2]梅斯美爾(1734—1815),奧地利醫生,當代催眠術的先驅,當時的科學家們對他持否定態度,將他的“治愈例”歸因於患者自己的想象。——譯者注 [3]天使們吹起號角宣布最後的審判開始;當上帝降罰之日,也吹號角,見《聖經·啟示錄》。——譯者注 [4]在印度,牛被視為神聖的動物。——譯者注 [5]叫拜樓,回教寺院的尖塔。——譯者注 [6]諾瓦利斯(1772—1801),德國早年浪漫派詩人。——譯者注 [7]華倫·哈斯丁斯(1732—1818),英國政治家,1773—1785任首任印度總督。——譯者注 [8]加爾各答,印度港市。——譯者注 [9]18世紀70—80年代,東印度公司對其領地上的農民橫征暴斂,以支付軍費開支。1780年,哈斯丁斯到貝拿勒斯索款,該邦羅阇切伊特·辛格請求暫緩,哈斯丁斯卻下令將其逮捕。憤怒的群眾聞訊沖進王宮,打死了監視羅阇的英軍土著雇傭兵,帶走了切伊特·辛格,哈斯丁斯損失上尉兩名,士兵一百三十多人,他自己好不容易才逃出該城。——譯者注 [10]貝德洛伊與奧爾德的英文分別:Bedloe、Oldeb,前者去掉e,恰好是Oldeb的回文。作者以此暗示貝德洛伊與奧爾德的命運無處不有神秘的相通之處。——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