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第4/4頁)

現在時間已經很晚了,艾米和西莉亞應該都進入了深度睡眠——這個時候她們最不容易被腳步聲驚醒。他使用電子開鎖器輕而易舉地打開後門門鎖,悄無聲息地開門進去,然後把門關好並重新鎖上,這是為了防止他不小心發出聲音驚動屋裏人所采取的措施。如果艾米聽到動靜向樓下看,她會看到一切正常,不會發現他。

他上樓時動作很慢,輕輕踩到樓梯台階上,以防木質樓梯突然發出嘎吱聲——馬上就要得手,如果現在被發現就太笨了。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從樓下到樓上他小心翼翼地走了三十分鐘,這也是他以前從未被發現的原因,這方面他很有耐心。

這個年代耐心可不多見啊。年輕人總是急於求成,想證明自己是多麽聰明能幹,多麽精通技術。相比高科技,他更相信舊式做法——事前周密準備和經驗。這兩點在過去從來沒有讓他失望過,因此他現在也沒理由相信自己會失手。

他上到二樓後,先觀察四周的情況。依據《信息自由法案》,他花費三十美元從房屋驗收機構買到了這棟房子的建築平面圖。美國政府如此貼心,讓承建商把房屋平面圖備案存档,誰還用冒著風險翻過灌木叢從窗戶偷窺屋裏的布局呢?而且政府還要求檢查部門提供平面圖供人隨意查詢。《信息自由法案》,簡稱FOIA,是他能夠得到的用於規劃行動的最好工具之一。

從樓梯口經過走廊到小孩的臥室有十步距離,他最後檢查了一下自己身上,確保沒有東西會發出聲響。他伸出一條腿在第一塊地毯上慢慢地移動,小心地轉移身體的重量,接著邁第二步,沒有一點兒腳步聲。

這是最簡單的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簡單,也許就是它屢試不爽的原因。這樣做想搞砸都很難,除非你移動過快。讓速度慢下來可以幹擾人們對於熟悉事物的敏銳感知。在這種幹擾下,人們直到從睡夢中驚醒才會意識到家裏已經來了不速之客。有人管它們叫“生活模式”。走廊裏的腳步聲或上樓梯的咯吱聲都屬於生活模式範疇。模式能幫人們分辨出哪些是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正常的、例行的事物,也是他今天行動中竭力避免的。

其實當他在地板上移動時,走廊桌子上艾米手機運行的手機間諜程序就已經發現了不速之客。當他慢慢蹭進衛生間時,程序已經自動撥打艾米臥室的床頭電話了,但手機屏幕上顯示的“線路繁忙”表明無法接通對方電話,程序便按照設置自動重復撥號。他進入衛生間後,從放藥的櫥櫃裏取出一瓶藥放進自己的兜裏。接著他又像剛才那樣無聲無息地挪向西莉亞的房間,同時來回掃視著走廊。走廊桌子上的手機還在徒勞地反復呼叫艾米房間的電話,但總是“線路繁忙”。

他來到西莉亞房門前,慢慢打開房門的同時,眼睛還留意著艾米房間的動靜。進入房間後,他站了一會讓眼睛適應黑暗,伸手從兜裏掏出一小瓶氯仿,在一塊手帕上倒了一些,拿著手帕靠近西莉亞的鼻子。他先是停下讓西莉亞正常呼吸,然後手帕慢慢地、一點一點湊近西莉亞,直到最後捂在她的鼻子上,西莉亞只呼吸了三次就暈了過去。

他又認真聽了聽四下的動靜,然後抱起西莉亞,輕輕把她放進帶來的黑色帆布包裏,那塊手帕還在西莉亞鼻子底下。他從墻上取下嬰兒監視器,同樣放進帆布包中,擱在西莉亞兩腳之間。

當他從西莉亞房間出來時,艾米的手機又注意到他,並再次打電話給座機。不速之客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艾米的房門上,絲毫沒注意桌子上手機屏幕一閃一閃的信息。

他沿原路慢慢地走下樓梯,停住腳步又給西莉亞嗅了一下氯仿,然後打開後門側身出去,關上門但沒有鎖,便這樣帶著西莉亞走進了外面近乎漆黑的夜幕中。

走過一段小巷,他抱著裝有西莉亞的帆布包飛快地跑過幾個街區。夜裏的這個時刻,路上沒有幾輛車,而夜色的掩護使得他能夠輕易發現偶爾路過的汽車,在汽車司機發現一個抱著裝有小孩的帆布包的黑衣人之前及時躲避。

穿過後門,他回到不到兩小時前離開的一座空房屋,把西莉亞放到地板上。他從帆布包中取出嬰兒監視器,放到旁邊的一個櫃子上,讓攝像頭正對著西莉亞。他已經圍起了一個小小區域限制小孩的活動,在他外出辦事期間,孩子會一直處於攝像頭的監控範圍之內。

不管這個“期間”會是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