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第4/16頁)

  那男子冷笑一聲:“如果你有和氏璧在手,怎麽還會有今日的下場?”

  李兌忙道:“是真的,和氏璧原本藏在沙丘宮鹿台中,當年是我從主父身上……”

  他不提還好,一提趙主父的名號,對方愈怒,用力挺出利刃,正中他胸口。

  李兌道:“啊……你……你是……”

  他雖在臨死一刹那認出了對方的眼睛,卻再也沒有力氣說出那個名字來,軟倒在地,抽搐了幾下,就此死去。

  那仆人打扮的男子抽出利刃,在李兌衣衫上擦幹血跡,又恨恨地朝屍首踢了兩腳,往書架上尋找了一番,這才揚長而去。

  03

  邯鄲的得名頗為有趣,東城下有小山名邯山,“單”則是盡頭之意,邯山盡頭之處的城邑即是邯鄲。

  這座城邑背靠太行山,南臨漳河水,交通便利,且靠近中原,鄰接齊、魏,是黃河以北最大的城市,原先屬於衛國,後並入晉國,戰國時屬於趙國。成為趙國都城後,歷任趙王對其苦心經營。

  作為城池而言,邯鄲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分為城和廓兩部分。

  城即趙王城,是趙國王宮所在地,由西城、東城、北城三部分組成,呈“品”字形。三城均是正方形,周圍十余裏,布局嚴整,排列有序。其中東、西兩城坐落在太行山余脈一個丘陵上,東城又稱外城,是朝堂和中央官署所在地;西城為內城,是國君和嬪妃起居的地方,中央有高達近百尺的龍台,氣勢雄偉;北城是王宮禁苑所在,有渚河橫貫其中,苑中種滿奇花異草。

  廓稱“大北城”,位於趙王城西北,總面積要比趙王城大,周回三十余裏,是邯鄲的居民區、手工業區和商業區。沁河和渚河兩條河流由西至東穿過全城,河水蕩漾,夾岸楊柳成蔭,是邯鄲的一大著名景觀。

  沁河原名牛首水,西出紫山,東貫邯鄲後注入滏陽河。它正好從中將大北城一分為二,因而成為南北兩區的天然分界線,這條河流兩岸也相應成為大北城的市集中心。

  除了以船作為交通工具外,沁河上還有一座木質浮橋,名為沁河橋,又稱學步橋,著名的“邯鄲學步”即發生在這裏。昔日有燕國少年聽說邯鄲人的走路姿勢優美,很是仰慕,於是不遠千裏來到邯鄲學習步法。結果,不但沒學成,反而連自己原來的步法也忘光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

  趙邯鄲故城核心城區布局平面圖

  沁河橋是跨越沁河的唯一橋梁,理所當然地成為大北城南北的交通要沖,時稱“三輔鎖鑰”。橋的附近盡是酒肆市集,繁茂如煙。

  衛國商人呂不韋站在自家的珠寶鋪窗前,偷眼打量著對面酒肆的鼓瑟女。邯鄲自古多美女,且個個擅長彈奏琴瑟,踏腳尖起舞,時有所謂“朱唇動,素腕局,洛陽少童邯鄲女”的俗語。那鼓瑟女生得肌清骨秀,發紺眸長,正用一雙纖纖荑手來回撫弄著趙瑟①,為酒客們助興。一根琴弦,一縷情思,絲絲弦弦,羈絆住逝去的華年。他一時望得呆了,連有主顧進來也未曾留意。

  ①瑟,弦鳴(撥奏)樂器。因這種樂器戰國時流行於趙國,故稱趙瑟。著名的澠池會上,秦昭襄王要趙惠文王鼓瑟,即指趙瑟。最早見於《詩經》:“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瑟的形制為:瑟體是長方形木制音箱,瑟面稍隆,首端有一個長嶽山,尾端三個短嶽山。尾端裝有四個系弦的枘。首尾嶽山外側各有相對應的弦孔。另有木質瑟柱,演奏時施於弦下。多為25弦,也有24弦、23弦,按五聲音階調弦。古代宴享儀禮活動中,多用瑟伴奏歌唱。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伴奏相和歌的常用樂器,隋、唐時用於伴清樂。李商隱名作《錦瑟》即指這種瑟。宋代後,瑟只用於宮廷雅樂,民間不傳。近代已失傳。

  還是那人等得不耐煩了,自行叫道:“店家,我有玉要當。”

  呂不韋漫不經心地應了一聲,回來櫃台。那仆人打扮的男子便從手中的包袱中取出一塊玉璧來。

  呂不韋一見之下,立即露出了驚異之色,道:“好一塊玉璧,你從哪裏得來的?”那仆人道:“是我家主母交給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