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事件發生的二十年後 事件發生的二十年後(第2/6頁)

以上的訊息,在顧問律師的自傳中隱隱透露了出來。

二十年前的那場仙台遊行曾在事發當天臨時變更路線,但知道這件事的人恐怕不多。決定變更路線的是當時的市長佐藤左千夫,他是海老澤克男大學時代的同學。此外,路線變更後所通過的教科書倉庫大樓,其持有者佐藤佑子是佐藤左千夫的姐姐。這些事實更是加強了海老澤克男謀害說。

仙台凱旋遊行的企劃者雖然是金田貞義手下負責宣傳工作的事務官,但有人說這個計劃實際上是出自海老澤克男的提案。海老澤克男與仙台市長的交情匪淺,他的目的可能就是要將金田貞義引誘到仙台來。

除了認為海老澤克男是幕後黑手的說法,還有另一派同樣有力的說法則是認為金田貞義是被勞動黨殺害的。根據謠傳,在勞動黨的背後有一股龐大的勢力。每當日本國內發生怪事時,人們都會把矛頭指向那股邪惡的勢力,大喊“都是那家夥在搞鬼”。那股邪惡的勢力,指的就是美國。

筆者以前曾經聽一些年輕人滿懷感慨地說: “世界上的壞事全都被推到年輕人頭上,我們簡直跟美國一樣倒黴。”或許,被當成壞蛋也是美國的宿命吧。

二十年前的日本有幾個被當成燙手山芋的議題,是否該持有核武器就是其中之一。在金田貞義贏得首相選舉的前一年,當時的首相,也就是勞動黨的鲇川真,在與美國總統會談之後,突然發表“日本應該對是否有必要將核武器納入自衛武力進行檢討”這樣的言論,造成極大爭議。當然,這也引來了自由黨與新聞媒體的撻伐與質問,他卻不斷地強調, “我只是說有必要檢討,並沒說應該持有”,並以強硬的態度提出, “完全不討論也不檢討,只是把問題藏起來假裝沒看到,這算是政治嗎?這算是外交嗎?”這樣的反駁,更是引發了各方的辯論。

另一方面,也有人批評日本追求核武器的行動只是聽從美國的指示。這些人認為,一切只是美國為了對抗中國,希望日本能夠持有核武器,而金田貞義便是抱此看法的人物之一。

“美國政府對亞洲的態度並沒有一貫性,就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亞洲問題。自從太平洋戰爭之後一直如此。日本的憲法搞出這麽大的麻煩,追根究底,不也是因為美國的判斷錯誤嗎?”金田貞義坦率地說出每個人心中的疑惑。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為了瓦解日本的武力設置了憲法第九條,要求日本解散軍隊。但是後來進入冷戰時期,日本成了重要的軍事據點,他們反過來催促日本在維持憲法第九條的前提下重整軍備。現在,他們甚至鼓勵日本更改憲法。

“日本人總以為一切都是出於自己的意志,其實只是被巧妙操控。”金田貞義以這句話批評鲇川真。

金田貞義雖然經常被認為是護憲派人物,對日本的軍事化采取消極的態度,其實他也曾做過“只知道對美國唯命是從的政治,會讓日本受到美國及其他國家的輕蔑,何況,美國自己也沒有解決亞洲問題的具體策略,所以日本必須擁有自己的軍備與方針”的發言,並主張“在此前提之下,日本應該持有核武,取得制衡的力量”。

金田貞義還進一步主張,如果持有核武的目標難以達成,那麽就應該積極地針對情報偵察及監視部門的技術進行研發。也就是說,如果沒辦法擁有攻擊敵人的武器,那麽就應該擁有一個迅速準確地掌握各國導彈攻擊征兆與軍事作戰行動的系統,這是一個可以與憲法共存的方法。金田貞義認為,除了強化導彈防衛技術外,對於取得情資的技術也不能疏忽。這點憑借著日本的科技,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就算力氣不大,只要擁有準確率高的情報,一樣可以受他人仰賴與需要。”金田貞義如此說道。

還有一點,也是後來才知道的事。海老澤克男的顧問律師在自傳中寫到,剛就任首相的金田貞義,已經決定要訪問中國及朝鮮半島,預定針對歷史解釋及領土問題進行深入對談。由於他經常將“我不會做沒有必要的道歉。中國和其他國家也發生過戰爭,例如跟英國之間有過鴉片戰爭,為什麽中國只特別強調對日本的仇恨呢?英國向他們道歉了嗎?”這樣的論點掛在嘴邊,可見他不打算做出單方面的讓步。

“日本的政治人物只敢在國人面前囂張,對外交既沒有興趣,也沒有使命感,也不打算與海外的政治領袖進行溝通。”金田貞義在選舉期間便不斷主張, “那不是政治家該有的行徑。”

總而言之,金田貞義的這些主張惹火了某些人。

惹火了誰?

美國人。

所以,他被殺了。這也是說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