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塔王第一話驚天動地

自打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大禹治水以來,世上經過了“夏、商、周”上古三代,隨後是諸侯國割據,五霸七雄鬧春秋,才引出了秦王揮劍掃六合,又使得楚漢相爭奪天下….這其間也說不盡有多少改朝換代的興衰變遷,直至明末八旗鐵甲入關,一舉踏平南北,定鼎了中原,滿洲天子在北京坐了龍庭,免不了一番勵精圖治,好讓老百姓們休養生息,其間也曾有過“康幹盛世”,一度海內無事。

可是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的封建統治已經腐朽到了極點,外憂內患接踵而至,朝廷對內是橫征暴斂,殘酷鎮壓,對外則是割地賠款,喪權辱國,逼得各地義軍揭竿而起,天下大亂,其中以太平天國運動持續時間最久,規模最大,徹底撼動了滿清王朝的統治。

太平天國起義從粵西爆發,迅速席卷了大半個天下,當時世上無事日久,兵甲懈怠,大清帝國的軍事力量,早已不能和當初八旗入關之時相提並論,由“八旗”和“綠營”組成的正規軍久疏戰陣,根本難以應對大規模戰爭,皇帝不得不下旨-由各地官吏主持招募團勇,籌建新軍,以此禦敵平亂。

其實早在當年鎮壓“白蓮教”的時候,朝廷就早已感覺到力不從心,經此開始大舉興辦團練,用官府控制下的地方武裝取代官兵作戰,像清末比較有名的幾支新軍,諸如“湘軍、淮軍、楚軍”等等,皆是藉著團練出身,營中兵勇或是父子兄弟,或為同鄉同族,怎麽打都打不散,所以戰鬥力極強。

單說那馬天錫,本是區區一個知府,就因為組建團練平寇有功,才被朝廷破例升為巡撫,他不僅深通為官之道,更是滿腹韜略兵機,其家又出身於當地根基深厚的名門望族,實有呼風喚雨的能為,但他在朝中卻沒有什麽依靠,要放在太平歲月守文的時節裏,可並非是有真本事就能夠平步青雲擔當重任,像馬天錫這種在朝中沒有門路的官吏,頂而頭也就能混上個臬司、藩司,至於巡撫、總督之類的大吏,可就連想都不敢想了。

恰好有粵寇作亂,馬天錫施展才幹的機會也就隨之而來了,他親自找來許多富商巨賈,曉以利害,讓他們出錢出糧出丁,組建團練協助官軍守城。

那些毫商巨富都是世輩經營,唯恐粵寇一到毀了自家基業,所以拚著傾家蕩產,不惜血本地支援官府,當兵吃糧的人從來不少,更何況打著官家的旗號,只要是有糧餉,就可以迅速募集到大批團勇。

憑藉著靈州城裏邊錢糧充足,而且城防堅固,地勢險要,與粵寇惡戰經年,大小數十仗,非但沒有丟失城池,反而牽制了幾股粵寇主力,靈州團勇也逐漸成為了一支善戰的勁旅。

皇上對此大為賞識,破格升了馬天錫的官,讓他總領治地內的軍政事務,可馬天錫心裏跟明鏡似的,常言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朝廷上許給的“頂戴花翎”只不過是個空頭大願。要想圖個封侯拜相,關鍵還是得靠自已的實力,在盡力結交朝中權貴的同時,還要趁著眼下平亂之機,大舉擴充團勇,手底下的軍隊愈多,將來升官的資本就愈多。

所以在馬天錫手中,除了賞握著各大商賈支援的團練之外,還招安了幾股人多勢眾的向馬和水盜,並且利用關系暗中和洋人交易,購買了許多犀利的西洋火器,把個靈州城守備得好似銅梆鐵底一般。

太平軍接連打了靈州數次,都因為城高壕深,所以屢攻不克,如之軍中糧草接濟不足,也沒辦法持久圍困,但此番卷土重來,大有志在必得之勢,等到天剛破曉,一隊隊太平軍便從四面八方聚集,先是放了一陣炮石,隨後大隊人馬鋪天蓋地的向城墻撲來。

靈州城裏的守軍,早已劍拔弩張地等了一夜,見粵寇蜂擁而來,聲勢極壯,真是旌旗蔽野,刀槍如林,但城中團勇多是久經沙場,此刻並未急於應戰,各營全都偃旗息鼓,靜靜伏在堞口後邊一動不動。

城底下有三條壕溝,兩邊的溝裏都插滿了尖木樁子,當中一條深壕最寬,裏面住滿了汙水,每條壕溝之間,都結著阻擋沖擊力的鹿角刀柵。沖在最前邊的太平軍很快就到了溝前,被迫停下來拔去攔路的柵欄,還要再用竹梯搭橋,頓時有無數兵卒被溝障阻住,亂哄哄地在城下擠作了一團。

這時就聽城頭上一通梆子急響,伏在城上的團勇齊聲發喊,把一排排擡槍和劈山炮打將下來,一時間硝煙彌漫,鉛丸激射,那些擠在城下的太平軍被打得血肉橫飛,你推我擠亂成了一片,有許多人在混亂中掉進了壕溝,不是被木樁戳死,便是落在汙水裏淹死,中槍帶傷折足斷臂的更是不計其數,血呼呼倒在地上大聲慘呼,但太平軍前仆後繼,仍然是不顧生死地擁上沖擊城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