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曲水翻天(第5/11頁)

  喧囂的水花出現後才一會兒,就已經距離趙匡胤他們不遠了,而且水花是從多條路徑岔道一起往他們這邊集中,很明顯他們這次已經再無躲避之處。

  也就在這個時候,沉寂了的鳥群卻動了,這趟它們沒有叫,但發出的聲響同樣不小。數百只鳥一起拍動翅膀,那巨大的聲響竟然也像雨打葦葉一樣,而且葦葉真的動了。在這大力的扇動下,在鳥群撲飛而出的借力下,蘆葦蕩就像掀起了一片綠色波浪。

  水下果然是魚,也果然不是一般的魚。鳥群依次掠向水面,用硬喙、利爪對那些魚發起攻擊的瞬間,那些魚也紛紛現身。它們不是因為遭遇水鳥群的追殺而驚嚇得現身,而是在黑婆鴉掠近水面時,從喧嘩跳動的水花中躍出,主動向鳥群發起了反攻擊。

  鳥魚鬥

  所有的人都呆住了,他們從沒有見過這樣的魚。這些魚雖然不大,但是很多,數量應該遠遠超過鳥群。魚的樣子很醜:很大的腦袋、很大的嘴巴,嘴巴裏滿是尖利的牙齒;魚身無鱗,魚尾為分叉橫尾。從這兩個特點來看,這些不像魚而更像豚。

  所有的人都被驚住了,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場面。這是一場鳥與魚的廝殺,但激烈且慘烈的程度絕不亞於一場血戰。

  鳥群率先攻擊,直撲向水面。水裏怪魚的動作更快,後發先至,而且躍出水面的數量比鳥群要多得多。這是因為怪魚的身體小,群體密集,不單可以借助拍打起來的水花躍起,而且相互間還可以利用軀體借力。另外,也是由於此處不是大片水面,而是狹窄盤旋的積水小道,鳥群無法一同撲下。同時它們的飛行還受到蘆葦蕩和小道彎曲度的影響,所以只能輪流掠下。

  躍出水面的怪魚雖然數量眾多,但躍出後卻不一定能回到水裏。黑婆鴉可以在飛行過程中用疾速且靈巧的喙和爪將躍在半空的怪魚直接抓住,有的甚至能一下抓到兩條或更多。

  淩空抓住怪魚的黑婆鴉大多數立刻喙啄、爪抓將怪魚撕碎,然後帶著怪魚屍體快速飛離水面。

  但有些黑婆鴉由於抓啄的位置不好,在怪魚的大力掙紮下,使得它們不能及時將怪魚殺死便匆忙飛離,以免遭到水中其他怪魚的攻擊。而那些一下抓住兩條甚至更多條魚的黑婆鴉則更加沒有機會殺死自己已經抓捕到的怪魚。

  好多沒有及時殺死自己所抓怪魚的黑婆鴉都未能飛得太高太遠,眼見著撲扇了幾下翅膀就又重新一頭栽下,就連一點滑翔的跡象都沒有。

  栽在蘆葦叢中的,砸斷一片葦尖後便一動不動了。直接栽落水面的,那會惹起一團更大的水花。然後鳥的身體在這水花中瞬間不見,連羽毛都不留下一根,只在渾濁灰黃的水面裏添加一些紅色。就仿佛那水花下有一副鉸刃鋒利的鉸肉盤似的。

  至於隨著黑婆鴉一同栽下來的那些魚,不管鳥兒最終落在水中,還是蘆葦上,它們倒是都能蹦跶著回到水中。

  “啊,那怪魚在空中殺死了黑婆鴉。”張錦嶴最擅長的絕技是打飛蝗石,眼力不同一般人,所以可以將空中發生的一些細節看清楚。“那怪魚兩側的魚鰭是彎刺狀,被黑婆鴉抓住後掙紮扭動,彎刺便有可能紮入鳥的身體。只要一紮入,那黑婆鴉立刻就往下栽。”

  “什麽?難道這就是‘虎齒毒刺昂’?”趙匡胤倒吸一口涼氣,冒出一身冷汗。

  “虎齒毒刺昂”,一種稀有的淡水魚,元代以後便完全絕跡。《華夏魚種》《滅絕種類全記錄之魚類》等現代科普書籍中都說此魚是唐代時外域朝貢帶入的品種。虎齒毒刺昂為群居魚種,身上無鱗,形似豚,繁殖快,性兇,嗜血,喜食肉。從種種特征來看,這應該是中國最早出現的食人魚。五代後梁時吳國人潘離疏所著《兇事奇聞手輯》中有個“喧水噬人”的故事,說是突然出現一片喧騰的水面,將在水中撈蜆子的鄉人瞬間吞噬,只留下血水和白骨。這個故事中出現的喧水很大可能就是大群的“虎齒毒刺昂”。

  “注意了,那怪魚雖然口大齒尖,但真正的殺傷卻不在虎齒,而是在毒刺。都看清楚了,就是身體兩邊的魚鰭刺。那刺上有毒,是魚自身肝臟分泌出的‘肝攻腦’。毒性可以讓牛馬那樣的大牲口瞬間倒地斃命。”趙匡胤對此魚很是了解,因為其弟趙匡義曾經被這種魚毒害過。趙匡義被一斧之師相救,才沒有中毒身亡,但身上留下了十幾個齒洞。

  “怪魚的特性是不被攻擊時只動嘴不動毒刺,一旦遭遇攻擊毒刺就會展開,並且分泌毒液。”趙匡胤又補充一句,但這似乎是句廢話。難不成他們真就站在那裏一動不動任憑這怪魚咬噬,直到自己變成紅湯白骨?要真這樣的話還不如被毒刺刺中死得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