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踏浪揮霂第二十七節 蒿沒人(第2/4頁)



結果是這樣的,余小刺決定自己親自做“瞄流花兒”。在激流中,“瞄流花兒”的作用很大,他必須在船頭位置,通過對水流和漩子的觀察,迅速做出判斷,指揮各個漿把子所使的力道,調整船頭方向,避免與激流浪頭直撞,躲開水下暗石,並且利用水流的切隙和回流,減少船頭阻力。

劃船的好手正好有四個,余小刺的兩個徒弟,他兄弟黃大蟹,再加上一個善於使船且天生神力的五候。他們商量好了,水流緩時便一對一對地把槳子,這樣可以輪流休息,保持體力。遇到急流時四個人便一起上。

既然具備了這樣的條件,他們便沒有往火靈橋去,而是隨著篾匠走另一條小道,來到一條山間小河前。

“這條河當地人叫它‘過天渠’,我們就從此處逆流而上。”。

篾匠不但做了幾把竹條槳,還紮了個不大不小的竹筏。竹筏的前端還安了個非常牢固的竹轆轤。

余小刺的銅船先逆流而上,並帶上篾匠用竹絲編的繩頭。等到了一定距離後,將繩頭固定在一個地方,後面的人用竹轆轤收絞繩子的另一端,讓竹筏前行,這樣竹筏也就能逆流而上了。

“過天渠”的水流是急,卻沒有難住五候這幾個操船的好手。倒是在幾處地方嚇得他們眼暈心顫、一身冷汗。原來這“過天渠”流經的好幾處地方一面是石壁,而另一邊過渠沿往下就是萬丈峭壁,這些地方的河水已經漫過渠沿,順峭壁落下,形成大片的簾狀瀑布,而他們的船就是在瀑布流落而下的邊緣上劃過。還有兩處渠道根本就是在石壩頂上流過,兩邊都是峭壁,這些地方稍不留神,或者操船力道上有什麽閃失,銅殼船隨時都可能沖過低矮的渠沿摔下深淵。

難怪叫“過天渠”,這條水道真的就好像是在天上流過。這也就是為什麽一定要逆流而上,而不能順著河道邊岸走過去的原因,因為沿河道走根本沒有路,只能在水上漂過去。

還有他們也終於知道,為什麽篾匠看中了他們這條銅船。這裏逆流而上時,會不斷隨水流改變方向,這就無可避免地會與水下暗石和沿岸石壁發生碰撞。而且還有少許河段是回旋往下的,那銅船就更加難控制了,不時與石壁撞出串串火花。這要不是銅船,早就成碎片了。

篾匠應該對這河道很熟悉,逆流他會讓銅船帶繩頭,回旋往下的河段,他會用另一根繩子系成自松扣固定在一個地方,然後同樣用轆轤往下倒放,到位後松扣解繩。

沖上最後一道急流後,他們進入了一個比較寬大的水面。剛才全身心地對付急流還不覺得,此時這些人都感覺自己像散了架一樣。特別是余小刺,他一直趴在船頭瞄水流漩花,經歷的所有危險都是他第一個看到,然後提醒其他人。所以心理上承受的刺激絕對是其他人無法比的。還有一雙眼睛,長時間緊張地查探,這時候眼皮麻木得都合不上了。

此處的景致又是另一番天地,四面山嶺團圍住這裏,那些山嶺上的樹木這片綠、那片紅,裸露的山石這片黃、那片褐,十分的多彩斑斕。水面看著很平靜,藍窪窪一塊像是凝結住了一般。而其實這水面的周圍有不下百道溪流、泉眼不斷有水注入,所以這裏被叫做“聚流池”,也有當地人管這叫做“天酒盅”。但是這酒盅的口子卻不是規則的,在它的南面有個柔和的彎子。為什麽說是柔和的,因為那彎子的岸上長滿了密密的蒿草,清風吹過,就像一捧柔軟的頭發。

“正確的說,那更像是眉毛。你們是沒有站在那邊的山上看,這裏的水面和那蒿草真的像是眼睛和眉毛。所以那個彎子叫‘眉子彎’。”到了這裏,篾匠顯得輕松了許多,話也多起來。

“這灘水要是像眼睛,那也是個流淚的眼睛。”水油爆這一路沒說話,大概是被周圍兇險的景象嚇住了,這時興許是緩過來了,馬上就接上話茬。

“也對也對!”篾匠回頭看看背後“過天渠”的流口,連連點頭。

柳兒心裏一愣,水油爆的話讓她感覺有點不祥。她轉頭看了周天師一眼,看到了他蹙起了瞬間便又松掉的眉頭。

他們是從“眉子彎”上的岸,上岸後才發現,這些眉毛比遠處看到的要密得多也高得多,進到蒿草裏,一步之外便看不到別人。

這裏怎麽會有路?有路也沒法子走呀!

路肯定是會有的,因為在眉子的後面還有頭發。

就像一個人一樣,額前往往會有一縷頭發會掛搭在眉毛上。“眉子彎”背後也一樣,那是一條長著更密更高蒿草的峽道,蜿蜒著,真的很像一縷柔順的發梢。“掛發峽”,從篾匠告訴給大家的名字就能知道,這峽道不但蒿草密生,而且還有一定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