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隔天,德國各大報紙都大篇幅報道了首都郊外發生的那起悲慘火車事故。

一方面通過目擊者的證詞,生動地重現車禍發生時的詳細情形;一方面大肆誇贊希特勒青年團火速趕往現場,救助傷患的傑出表現。

新聞報道清楚表明車禍原因是有一方列車脫軌,同時根據在車禍現場逮捕的奧圖·法蘭克(四十五歲)的自白,傳達當局已逮捕多名鐵路勞工的訊息。報道指出,奧圖·法蘭克供稱,“此次的事故,是混進鐵路勞工中的反體制分子進行破壞活動所造成。”而當局也會利用這次機會,為了將引發這起悲慘事故的不法分子從國內一掃而空,繼續展開嚴厲的偵訊。

面對眼前各大報紙的報道,沃爾夫上校滿意地眯起眼睛。

報道內容事前經過審核,所以自然不會有什麽問題。

他的視線落向報道的結尾處。

報道中公開了收容此次車禍傷亡者的醫院名稱,並表示當中有人至今仍身份不明,催促柏林市民盡速前往認屍。

沃爾夫上校特地指示各大報紙寫下這段訊息。

在這次火車事故中喪命的日本青年真木克彥,肯定是那名男子在日本成立的諜報機關成員。

真木在德國從事諜報活動。

目的是查明納粹政權真正的意向。

考量到這些年來日本在外交領域的失態,便覺得這不足為奇。

約翰他們這些年輕的一代,似乎將日本視為相交多年的友邦;不過,納粹政權改變以往對東洋的政策,不過也才是這幾年的事。

一九三八年四月,納粹政權決定從中國撤回軍事顧問團,同時禁止將武器及軍事物資輸往中國,並在隔月承認“滿洲政權”。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在國際中逐漸被孤立,特別是在滿蒙國境上,直接與蘇聯展開對峙,備感壓力。日本陸軍當然很歡迎納粹政權這項外交決定,之後更是毫無顧忌地與德國親近。

但德國納粹改變其東洋政策,其實背後有其原因。

對德國來說,拆散日本與英美的關系,讓它成為軸心國的一員,是非做不可的事。

結果德國以最小的犧牲,換來了最大的效果。

一九三九年八月,德國納粹宣布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舉世為之震驚。

日本一直堅信蘇聯是日德的共同假想敵,面對這突然宣布的條約,不禁錯愕。

“歐洲形勢復雜詭譎。”

當時的日本內閣被迫下野,留下了這句神秘的話語。然而……

盡管遭到《德蘇互不侵犯條約》這種嚴重的背叛,但不可思議的是,日本陸軍竟然不考慮與納粹德國分道揚鑣。非但如此,甚至對德國愈發依賴。

一定是因為在遠東地區與英美的對立,使日本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中。

這正是納粹政權求之不得的結果。

——可隨意操控日軍在遠東地區的動向。

如果能辦到這點,應該就能牽制英法,德國在歐洲的戰略將無限擴展。為此,德國的下一步棋絕不能讓日本知道。

若是早一步被日本得知自己的意圖,德國便失去了優勢。若反過來被日本利用這項情報,在最糟的情況下,德國與日本的立場甚至可能就此顛倒。

日本陸軍雖然動作慢了一步,但現在努力想查探納粹政權真正的意圖,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問題在於……

無論何種情報,都得看使用者而定。

沃爾夫上校突然覺得他失去的右眼一陣刺痛,不禁皺起了眉頭。

他從死亡的日本青年真木身上,聞到和那名男子同樣的氣味。

真木可能是名傀儡師,即英國人所說的“間諜首腦”。真木佯裝成美術商人,一面在德國四處旅行,一面與內應接觸,收集情報。他整理從內應那裏取得的各種真假難分的情報,加以分類,再從中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正是間諜首腦的任務。

之前德國情報局完全不知道內應的存在。光想到這點,就可以確定真木是極為傑出的傀儡師。

但真木被卷進火車事故中。遭逢事故,只能說他運氣不好。但人畢竟不是神,誰也無法預料他會死於非命。

間諜首腦愈是優秀,失去時影響愈大。

一旦知道真木已死,所有內應應該會陣腳大亂才對。真木很謹慎地在德國布下間諜網,只要能逮到其中一人,其他人便可一網打盡。

另一方面,日本在德國的間諜網若是在這時崩解,日本陸軍對納粹德國便完全失去了先機。為了加以應對,他們應該會采取某種措施。這麽一來……

——那個男人一定會現身。

沃爾夫上校對此深信不疑。

他不認為那個男人會眼睜睜看著任務因為部下的意外死亡而失敗。為了收拾殘局,他一定會親自上場。到時候就是他的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