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第2/8頁)

在研究愛倫·坡這些作品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世時從未把這幾篇作品稱為“偵探小說”,也從未把他筆下的杜賓稱為偵探。第一個正式樹立偵探形象,並稱之為偵探的是英國大文豪狄更斯(1812—1870)。他在一八五三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荒涼山莊》裏穿插了一段偵探故事,寫了一個名叫巴克特的探長[3]破獲的一起謀殺案。同時他還寫過三篇短篇偵探小說發表在自己主編的《家常話》上。後來他還用一起謀殺案作為長篇小說《巴納比·魯奇》的題材,但自己感到寫得不夠滿意。一八七○年又另起爐灶,寫一部純粹是偵探小說結構的長篇《德魯德疑案》,可惜寫了一半他就突然去世,小說結尾成了真正的謎。

以狄更斯這麽一位偉大的作家而言,居然也熱衷於寫偵探小說,可見這種體裁的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視。狄更斯的身體力行激勵了新進。他的女婿威爾基·柯林斯(1824—1889)在一八五○年開始從事創作,與狄更斯志同道合,結為知己。他的作品經常在狄更斯主編的《家常話》上連載。他在一八五九至一八六○年寫的第一部長篇偵探小說《白衣女人》在狄更斯主編的《一年到頭》上連載,並在紐約和巴黎兩地同時發表。小說寫的是一件謀財殺妻案,作者讓事件的有關人員分頭敘述各人所見所聞。這種多視角展示故事的手法很受歡迎。柯林斯在一八六八年出版了用同一手法寫作的《月亮寶石》也受到狄更斯的贊賞,西方評論界一致公認這是偵探小說的典範作品。這部作品結構完整,故事曲折,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生動,尤其是塑造的克夫探長[4]真實可信,在偵察過程中他也曾被表面現象迷惑,作出謬誤的判斷。故事寫的是英軍侵略印度時,軍官汗卡什搶到印度月亮神像額前鑲嵌的月亮寶石,守護神像的三個僧侶跟蹤追查。汗卡什回到英國後把寶石轉送給他的甥女雷茜兒。雷茜兒生日那天,寶石神秘失蹤。寶石究竟落在誰手裏構成全書最大懸念。《月亮寶石》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僅僅因為這是一部優秀的偵探小說,而且也由於作者針砭西方上流社會的貪婪、欺詐,賦予了作品新的現實意義。

後一輩的阿瑟·柯南道爾(1859—1930)是第一個寫出多部系列偵探小說的英國作家。他童年時代崇拜的英雄人物就是坡筆下的杜賓;他青年時代學過醫,做過醫生,曾在南非戰場上服役。他在一八八七年出版的第一部偵探小說《血字的研究》,塑造出一個後來聞名天下的大偵探福爾摩斯這一真實可信的形象[5]。一八八九年他又出版了《四簽名》。兩書都大獲成功,於是又陸續寫出六十六篇福爾摩斯探案故事和四部中篇偵探小說。其中《巴斯克維爾的獵犬》(1902)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情節離奇曲折,師承愛倫·坡的縝密邏輯,進行嚴謹的推理而破案,他還沿襲愛倫·坡的模式,由華生醫生來介紹福爾摩斯的事跡。有幾篇作品中,福爾摩斯喬裝改扮,深入調查就是仿照《竊信案》中杜賓的做法。柯南道爾一生還寫過大量有關南非戰爭與其他殖民戰爭的論著,寫過四卷詩集和若幹醫學著作,甚至唯靈論著作,但是人們提到他的名字,總是聯想到福爾摩斯,可見他偵探作品影響之深廣久遠。在他取得的世界影響推動下,西方偵探小說迅速發展,進入了偵探小說的“黃金時代”。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黃金時代”初期,英美兩國就出了幾千種偵探小說,湧現了一批不同風格的偵探小說家,各展所長。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溫(1835—1910)也不甘人後,先後寫出兩部偵探小說,一部是《湯姆·莎耶偵探案》(1896),一部是《雙筒槍偵探故事》(1902),這兩部作品也都成為偵探小說史上的光輝篇章。

“黃金時代”初期,叱咤文壇的偵探小說家中有幾個代表人物。前期的有英國的理查德·奧·弗裏曼[6],奧克斯男爵夫人[7],厄內斯特·布拉默[8],吉爾伯特·凱斯·切斯特頓[9],阿·愛·梅森[10],弗裏曼·威爾斯·克羅夫茲[11],後期的有H·C·貝利[12],安東尼·伯克利[13]及約翰·狄克森·卡爾[14]等,他們的作品都各有特色。

與此同時,還有兩位舉世聞名的女作家。她們的知名度和造詣比上文介紹幾位都高得多。一位是多蘿茜·塞耶斯[15],一位是阿加莎·克裏斯蒂(1890—1976)。克裏斯蒂一生共創作了無數短篇偵探故事,七十多部長篇偵探小說,還寫過二十多部偵探劇本,主要是以比利時偵探波洛和馬波爾小姐作為中心人物的兩大系列。這些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全球銷售量僅次於《聖經》,單以我國而言就出現了兩三種版本的全集及各種單行本,她的作品和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一樣,多次被各國搬上銀幕或拍成電影、電視片,如《尼羅河上的慘案》、《東方快車謀殺案》和《陽光下的罪惡》在我國都是先擁有大量觀眾再吸引更多讀者的。她善於吸收前人所長並加發揮,例如她筆下的波洛和助手哈斯丁斯分明是愛倫·坡筆下杜賓和他朋友的化身。同樣是推理小說,但她更能得心應手地設置撲朔迷離的布局,疑點叢生的人物,營造種種假象,似乎人人都有作案可能,最後她再用科學的推理方法解開謎團,結局往往出人意料。處女作《斯蒂爾莊園疑案》(1920)創立了她的寫作模式而被認為是鄉間別墅兇殺案的典範作品。代表作有《羅傑·阿克羅伊德兇殺案》(1926)、《啞證人》(1937)、《死神的約會》(1938)、《天網恢恢》(1940)及《捕鼠機》(194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