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番外十大海(第2/2頁)

這些人雖然官職不顯,甚至沒有一個內閣閣臣,但他們無一例外,都是當今天子所信重的少壯派官員,如無意外,在幾年之後,當內閣這批老臣子一一致仕之後,大明中樞將由他們來主宰。

兩方爭議異常激烈,從弘治三年一直持續到弘治四年,從一開始到底派不派兵剿匪,要不要停止勘合貿易,到後來爭論要怎麽派兵,怎麽打,開放海禁要開放到什麽程度,也算是逐漸打開了一點局面。

直到弘治四年末,嘗到甜頭的倭寇見明廷毫無動靜,又一次席卷而來,登岸劫掠,促使天子終於下了一個決定:命汪直提督寧波,組建水師。

弘治帝總體來說是一個比較謹慎保守的人,幼年的經歷促使他在一件事上不會輕易做出決定,尤其是重大決定。

假如他身邊的人與他一樣保守謹慎,那這個朝廷就是一個謹慎的朝廷,它能夠完美地完成守成任務,卻無法像開國之初那樣銳意進取。

這也是正常的,因為任何一個朝代發展到一定階段,如果沒有外力因素,只會這樣一路保守下去,直至滅亡。

但歷史在這裏拐了個彎。

唐泛他們自然並不知道,弘治三年,距離大明不止萬裏之遙的另外一端,一個叫迪亞士的葡萄牙航海家發現了非洲好望角。

而一塊被稱為歐羅巴的大陸,當年成吉思汗帶領的蒙古騎兵曾經到過的地方,正將一場被後世稱為“文藝復興”的浪潮席卷那一整塊大陸。

與那塊大陸隔海相望的一個小國,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宗教改革做準備。

這些事情,大明一無所知。

即使是唐泛,也並不知道他所據理力爭的事情,將為帝國帶來什麽樣的變化。

汪直終於等來了自己夢寐以求的那一天。

從大同回來之後,他曾經以為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經完蛋了。

對於宦官來說,他的成績也許很輝煌,但汪直並不滿足,他天生就喜歡指揮千軍萬馬馳騁在戰場上的感覺,而老天似乎也賦予了他這樣的才能,大同幾年的駐守,對韃靼用兵的勝利,足以說明這一切。

但這種好日子沒有維持多久,當時的朝廷見好就收,不願意將韃靼徹底掐滅,為免別人說自己驕橫跋扈,有了功勞就誰也不放在眼裏,加上唐泛對自己的一番勸說,汪直不得不跟著班師回朝,從此再也沒有回過前線。

唐泛當時曾勸他要將目光放遠一點,不要光盯著草原一塊,大明同樣還有遼闊的海域,同樣不平靜的西南。

說這番話的時候,也許連唐泛自己都沒有料到,這番純粹是出於安慰的話,將會在未來變為現實。

汪直平生最崇拜的人便是三寶太監。

如今能夠讓他去做像三寶太監一樣的事情,如何能讓他不激動?

而對朝廷來說,他也的確是個很好的人選。

朝中依舊有不少反對的聲音,天子下這個結論,雖說得到了唐泛等人的支持,卻也同樣遭遇到不少反對,包括內閣首輔劉健等,只不過反對聲大或小罷了,在唐泛的運作和努力下,內閣的反對聲並不是非常堅定,朝廷最終同意組建水師,小規模地打一場針對倭寇的戰役,前提是經費要嚴格限制,不能超過預算。

這種情況下,不管是派文臣還是武將去,都很容易遭到彈劾。

但汪直就沒有這樣的顧慮。

首先他是宦官,原本的短處在這裏卻成了優勢。國朝宦官掌兵早有先例。

其次汪直也有戰功在身,誰也不能忽略他在大同時取得的戰績。

在當今天子還是太子的時候,汪直就已經暗中投向他那一邊,並且為太子登基做了不少努力,如今終於到了收割成果的時候。像弘治帝那樣的人,別人對他好一分,他只會加倍對別人好十分,所以當汪直主動請纓的時候,皇帝毫不猶豫就答應了,甚至還從內庫裏額外撥出一些錢,表明自己支持的態度和立場。

汪直的確是最合適的人選。

他躊躇滿志,為自己即將能夠建立的功業而滿懷激情。

不過前方,依舊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