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向北轉進的“薩娜”

狂風暴雨之中,1616號殲-16戰機在黑暗中飄搖著搖晃著,密密麻麻黃豆一般大小的雨點砸在座艙玻璃上的聲音甚至很清晰。

李戰眼前晃動不已,他需要用一只手撐住玻璃蓋才能看清楚儀表台上的飛行數據。飛行軌跡顯示戰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薩娜”的雲墻區,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將戰機往風眼裏吸,甚至李戰懷疑海面上已經有多股龍卷風產生。

與福指的通訊預料之中的中斷了,福指那邊只能通過雷達信號掌握1616號殲-16的情況,此時福指已經完全解除了作戰狀態,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1616號殲-16戰機安全返航。此時大自然的威脅比對手的威脅來得更加嚴重,而任何一次惡劣天氣中的飛行都能夠得到珍貴的數據,這對部隊未來復雜氣象條件下作戰訓練非常有益。

李戰想到好處,莫名的高興起來。

穿越台風圈的機會可不多,一般情況下上級不太會批準這樣的飛行,除非是協助國家級科研課題搞氣象研究。但就算如此也不會派戰鬥機,平直機翼的使用槳葉發動機的飛機更適合。

當然,除了李戰會在這種危機四伏的緊急情況下想到部隊未來復雜氣象條件下的作戰訓練外,其他人關心的只是他是否能夠安全飛回來。

今年這一號風球的發展速度出乎意料,冷暖空氣對流帶來的影響比預計的還要嚴重,側面說明了現代技術對天氣的預測依然是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

如果有人問哪個航空保障部門最重要,飛行員們會異口同聲地說是氣象部門,唯有該部門負責的方面是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以及不可抗力的。飛機只要上天就必須和天氣打交道,從某種角度來講飛行員和農民伯伯是同一種人——都是靠天吃飯的。

越了解大自然就越能在惡劣氣候條件下生存。如果能在敵人飛行不了的天氣下飛行,意味著己方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和優勢,這對作戰來說意義多麽重大的可想而知的。

因為是實戰試飛,所以1616號殲-16機身上額外安裝了許多傳感器,以求更多的采取到飛行過程中的數據。與性能試飛不同的是實戰試飛情況下戰機會在不同的戰場環境、作戰背景下進行作戰活動,所遇到的情況會是多樣化的復雜化的。

張崇明甚至說過希望能夠得到一些戰機在極限狀態下的飛行數據,那些數據太重要了。

後艙的陳飛卻是再一次嗅到了死亡的氣息,自從兩年多以前摔了一架殲教-7,他就再沒有過這樣的感覺。上一次險情發生在頃刻之間,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之下甚至來不及害怕,被動的接受了一切。這一次卻是不同,是半主動地往台風圈裏沖。

也許上級調自己過來和李戰搭機組是因為自己的抗壓能力比其他人要強一些,畢竟和李戰這種名聲在外的當代優秀革命軍人在一起工作心理承受能力稍差一些都會瀕臨崩潰的局面。

李戰發現在這樣的環境下操縱戰機比想象中要輕松許多。先進的電傳操縱系統很好的平衡掉了側風、氣流的影響,甚至在感知到尾舵異常之後也自動地對戰機的其他控制面板進行微調以適應新的情況。

電傳操縱系統比之於機械操縱系統的先進之處通常被認為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讓戰機永遠在包線裏面飛行。

打個簡單的比方,李戰在駕駛殲-7的時候始終需要有一只手握住操縱杆,如果不這麽做飛機姿態就會改變,如果你放任不管飛機的姿態會超越包線造成墜機事故,但是如果開殲-10或者殲-11這些三代機,如果你不動操縱杆飛機會保持原定的姿態飛行,你不需要擔心飛機的姿態會超越包線。

“使用電傳操縱系統”被視為三代機最大的特征,也是界定二代機和三代機主要條件。

殲-16的電傳操縱系統是從殲-10系列所使用的那套玩意兒發展來的,比SU-30MKK所用的那一套不知道先進多少,而且據說得到了四代機的一些技術支持,在航電方面有不少的後發優勢。

客觀地說,沈飛廠生產的所有空軍戰機裏,殲-16的電傳操縱系統最為先進,甚至比殲-15還要先進。一些分析認為殲-16之所以歷經十多年的研發才拿出原型機來,原因在於研發過程當中不斷的使用了新技術,比如從四代機項目溢出的先進座艙技術等。

沈飛廠汲取了教訓,在搞殲-16項目的時候沒有盲目突進,也放下了老大哥的架子虛心向成飛廠請教學習,因此有了外形與SU-30MKK一般無二但是內在完全大變樣了的殲-16。

也才有了李戰此時的信心。

如果現在開的是一架殲-7或者殲-8一類的二代機,李戰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這麽有信心。也許一個強側風過來殲-7或者殲-8就要一頭栽到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