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0章 兩教之爭

李藎忱也懶得跟尉遲貞計較。

小丫頭,有的是辦法“收拾”你,讓你知道當著皇帝陛下的面吐槽他要受到怎樣的懲罰。

當下,李藎忱先攤開這幾本奏章過了一遍,心中大致也有數。

佛道之爭,也不是這一年兩年的事。

三百年南北割據,佛道之間此消彼長,最終還是佛教占據上風,甚至不管在南朝還是北朝,都成為第一大教,頗有幾分國教之風範。

單單是洛陽城外的龍門石窟,還有平城外的雲岡石窟,就是最好的證明。不過南北朝時期也曾經有聰明人意識到佛教已經在威脅朝廷的統治,甚至已經逐漸取代朝廷成為地方上的管理者,因此便有了北魏太武帝滅佛,又有了北周武帝滅佛。

在大漢建立之前,佛教就因為過於昌盛,並且一直講求虛妄之事,而被北朝務實的統治者視為眼中釘,距離現在最近的一次滅佛就是十多年前的宇文邕滅佛,當時宇文邕的理由就是佛教所宣揚的東西過於空幻。

而宇文邕滅佛的原因實際上很明確,當時北周四面環敵,如果任由國內佛教發展的話,那麽人人吃齋念佛、不事生產,佛教沙門出入官府如入無人之境,那宇文邕還憑借什麽和北齊以及南陳對抗?尤其是當時北齊在國力上還占據優勢,而南陳又剛剛平定華皎之亂,雖然一時間騰不出手來,但是也同樣在調集兵馬,打算憑借此戰之余威北伐,至少拿下來西梁或者淮北之地。

在這種情況下,宇文邕當然是不能允許佛教給自己拖後腿的,並且在滅佛之後,再次強調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最次。

自從宇文邕滅佛之後這十多年來,南北戰亂不休,先是北周滅北齊然後再和南陳大戰,接著又是大漢的強勢崛起,整個中原地區經歷了三百年亂世逐漸分割南北之後進行的規模最宏大、持續時間最久的一場戰爭。

佛教也好,道教也好,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也只能偃旗息鼓。

傳教,那自然是不能傳的。

這些一臉正氣、“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僧道們,真的遇到了戰亂,躲得比誰都快,到深山裏把廟宇的大門一關,便是一個“清靜無為”的境界。

李藎忱不得不承認,後世國家危難之際,僧人和道士也曾經投身其中,力挽狂瀾。但是現在這個年代,無所謂什麽民族和國家意識,自然也就不能期待這些以我佛和道君為信仰對象的人願意為了哪一邊而戰鬥,或許在他們眼中,沒有誰是正義的。

李藎忱自然也是樂得於此,趁著佛教和道教都不吭聲,朝廷也正好宣揚朝廷自己的政策,分田分地、安撫百姓,讓百姓意識到朝廷的存在、知道真正能夠帶給他們富裕生活和美好未來的,並不是什麽虛無縹緲的輪回或者無為,而是腳踏實地的努力。

尤其是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各地的交流逐漸加多,很多封建迷信也就不攻自破。這些信仰再怎麽崇高,又哪裏有自己吃暖喝飽來的重要?農耕民族的百姓,有的時候想法就是這麽簡單。

要是佛祖讓我們餓肚子,那我們就不信佛祖了便是。

而等天下太平之後,佛教和道教也幡然發現,天下雖大,但是也已經沒有多少能夠讓他們立足的空間,想要傳教、想要重新發展信眾,就必須要聽從於朝廷的統一安排,朝廷劃撥出來土地,說你們只能在這裏建立廟宇,兩個教根本沒有拒絕的權力,因為他們在周圍百姓的眼中看到的只有不信任和反感。

這些土地顯然都是從大家的手裏面擠出來的,用自己的地去蓋一座廟,除了原本就對佛教和道教有好感的老一輩人之外,年輕一輩都是很排斥的。

憑什麽?

我們現在也不愁吃不愁穿,拿出去一塊地,自家人好幾天的口糧就沒有了不說,以後是不是還得給香油錢?

在朝廷輿論的刻意引領下,大多數人都對寺廟的重新出現保持警惕和冷漠。這也讓佛道兩教沒有辦法,人的思想只有有了定型,想要扭轉,也只能經過長期的付出。

因此在重新占據輿論和信仰之陣地前,兩個教派也只能在朝廷這裏相互爭奪,矛盾時有發生也在情理之中,畢竟……李藎忱本來就是在刻意挑撥兩者之間的矛盾。

樂昌已經走上樓來:“陛下剛才都聽到了?”

李藎忱微微頷首:“自然,本來就在預料之中。”

“那陛下可有什麽指點?”樂昌接過來尉遲貞倒好的茶,捧著茶杯隨口問道。

李藎忱一攤手:“維持現狀就好了。朝廷不過是為了讓兩個教派在不影響到百姓生活生產的情況下發展,他們之間有矛盾沖突,那是信仰不同、是主見不同,和朝廷又有什麽關系?兩個教派要是能夠好的蜜裏調油,那才是奇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