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2章 第三次印度戰役

大唐王朝裏的小朝會,除非特殊情況,不然的話平日裏參加小朝會的都是禦書房值班大臣以及行走大臣,也不會全部到齊,因為總會有一部分人因為各種事務外出視察或者其他什麽情況不在京畿。

因此今天參加小朝會的人一共也就二十多個而已。

但是這二十多個人裏頭,軍方的人向來都是不對對帝國的政務發表任何意見的,除非是要削減軍費或者傷害到軍方的利益。

要不然,軍方的高層素來都是睜眼瞎,全當沒聽見沒看見。

但是今天,軍方的人卻是也相繼發言了。

因為經濟危機這種事表面上看和軍方沒啥關系,但是如果因為經濟危機爆發而導致動蕩,那麽就和軍方有關系了。

所以陸軍上將,陸軍樞密院副使,值班大臣鄧喜德是毫不客氣的開口了:“如今國朝正處於全球擴張的關鍵時刻,我陸軍主導的第三次印度戰役也是即將展開,在這種關鍵時刻,陸軍還是希望各部能夠穩住本土的局勢,不要影響了戰事才好!”

鄧喜德的話,和歷任陸軍方面的值班大臣們一樣,帶有著濃郁的陸軍風格。

那就是你們這些文官別一天到晚瞎幾把搞,要是影響了陸軍的全球布局,陸軍百萬將士是要發飆的。

然後海軍方面的簡書傑海軍上將也是開口了:“海軍正在執行第三期造艦計劃,正是需要制造業鼎力相助的時候,老陳,這個時候你們可不能出了岔子!”

在類似這種問題上,陸軍和海軍向來都是會放棄兩家的內部分歧,站在統一戰線上,向內閣方面施壓的。

不過對於陸軍和海軍的這種施壓,內閣方面的文官們也是見多了,比如陳立夫,他就當做沒聽見這兩位軍方大佬的話一樣。

而是自顧自的道:“產能過剩是一個危機,不過這現在既然發現了苗頭,那麽就對病下藥,回頭我就讓下頭的人做個方案出來!”

不管是產能過剩還是經濟危機,都和陳立夫關系極大。

因為他現在負責的就是經濟發展事務,如果帝國經濟出現了問題,第一責任人肯定能是他!

而陳立夫自然是不會讓這種情況出現的。

他雖然是傳統讀書人出身,但是在松江府主政多年,後來又是擔任江南道布政司、最後擔任廣東巡撫,擁有豐厚的地方主政經驗,更有豐厚的經濟發展經驗。

以前只是沒發現問題,既然發現了,陳立夫表示有一百種辦法可以解決掉。

不過他也沒有大包大攬,這事他一個人也搞不定,還得讓其他人配合才行,畢竟帝國不是他一個人的帝國,他只是負責經濟發展事務的人而已,也需要其他方方面面的機構和部門來配合。

雖然禦書房裏的眾多文官大臣們,看陳立夫不順眼,在部分時候他們會很樂意看見陳立夫倒黴。

但是現在這種時候,這些文官們卻是很自覺的和陳立夫站在了一起,一個個都是說著立即著手準備相關的解決方案,總是不能讓軍方的人看扁了文官集團。

他們和陳立夫之間的矛盾,總歸是屬於內部矛盾,但是內閣和軍方之間的矛盾,卻是屬於外部矛盾。

能夠爬起來進入禦書房的人,就沒一個是傻子,自然是知道這種情況該怎麽做。

所以軍方的人一施壓,他們就很自覺的力挺陳立夫了。

當然了,力挺過後,等後續該給陳立夫下絆子還是要繼續下絆子。

對於臣子們的明爭暗鬥,李軒也是沒啥興趣。

這種事這幾十年來他看的多了,讓他們爭去吧。

如果這些臣子自己不天天鬥著,李軒就得擔心他們鬥他這個皇帝了。

小朝會結束後,文官們匆匆走了,而鄧喜德他們幾個軍方的將領卻是留了下來。

對於軍方來說,內部的政務他們不關心,反正也沒辦法插手,他們關心的東西從始至終只有一個,那就是建功立業。

說白了就是戰爭!

而這一次說的就是印度方面的戰事。

鄧喜德道:“在上一次的第二次印度戰役裏,我們陸軍一共先後動員組織了六萬多的總兵力,累計發動了參戰兵力萬人以上的戰役三次,參戰兵力千人以上的戰役三十六次,消滅了十六個當地的土著王國,在新占領地區裏,擴充直屬海外領地二十二萬平方公裏,在其他部分地區則是效仿了西班牙人在美洲的殖民統治,設立了殖民統治,成立了三個殖民省!”

“從上一次的第二次印度戰役裏,我們發現了在軍事上消滅對手並不困難,重要的是後勤。”

“所以這一次第三次印度戰役,我們陸軍方面的核心關注點是建立一套穩定高效的後勤體系,一線參戰兵力將會下降一部分,但是參戰部隊所能夠得到的後勤保障將會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