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4章 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就當盧愚之陸軍上將抵達嘉峪關的時候,數百公裏外的哈密城裏,烏力罕也是沒有閑著,正在指揮著手下的將領們部署哈密城的防務,同時派遣騎兵部隊密切監控周邊地區,尤其是靠近嘉峪關地區的唐軍動向。

烏力罕,其人也是韃靼人裏的老將了,而且他從來都沒有參加過什麽西征,他一直都是待在東線。

多年來一直帶領韃靼人的部隊駐防在哈密地區,他麾下的三萬多部隊就是阻攔唐軍西進的第一道防線。

烏力罕和唐軍交手多年,對唐軍可謂是非常的熟悉,並且也是針對性的做出一些戰術安排,比如說這些年西域地區之所以沒有遭到太大的損失,主要就是因為他采取了避敵鋒芒的措施。

在靠近嘉峪關,也就是靠近大唐控制區的地帶裏,平日裏只是保持著少量的偵騎部隊,甚至連部落放牧都是不再過去,采取了堅清壁野的方式,愣是制造了寬度達到了一兩百公裏的無人地區。

但是在數百公裏後,他卻是在哈密地區修築了城池,而且這還是韃靼人主持修築的第一座類似於棱堡的城防建築了,韃靼人和唐軍交戰多年,該學的東西早就學了,棱堡也不例外。

如此也是導致了,這麽多年來,雖然每年唐軍都會出來作戰,但是頂多也就是爆發一些中小規模的戰事,大規模的戰役始終沒有爆發,同時唐軍受限於補給線漫長,也無法動員大規模的部隊跑到哈密攻城。

而派來的中小規模的騎兵部隊,也是不敢冒險攻打有數萬人駐防的哈密,來了甚至都有可能被韃靼人吃掉。

如此每年的中小規模戰鬥持續幾個月後,唐軍往往就會因為後勤問題而主動退回嘉峪關,這樣一來,偌大的地盤又是重新回到了韃靼人的手中。

如此反復了十幾年後,饒是大唐帝國強悍無比,空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但是韃靼人卻是始終掌控著西域。

因此烏力罕也是步步高升,如今的他已經是韃靼人的第四軍軍長,領中將銜。

至於你說為什麽烏力罕的頭銜為什麽會是第四軍軍長、還有中將軍銜,那自然是因為韃靼人學習大唐的後果。

就和當年統一戰爭時期,明軍學習唐軍建立新軍,從戰術到武器,再到其他細節全面抄襲一樣,韃靼人也是持續關注,並學習大唐。

畢竟人類是非常聰明的生物,會向強者學習,韃靼人雖然是異族,但是他們也是人。

再者,這幾十年來韃靼人有著一個強悍的首領,那就是俺答汗。

俺答汗能夠統一草原,並且還打到東歐去,把基輔都給搶了下來充當首都,自然不是什麽迂腐的人,他老早就是開始學習大唐的各項制度了。

當定都基輔後,這種學習更是達到了一個高超,俺答汗在東歐建立的金國,諸多政治制度基本是學習大唐帝國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各部、設立翰林院,確定九品官制。

不過韃靼人還是有著自己的一些特殊政策的,比如說還有異族問題上,俺答汗的政策就顯然不如大唐那麽強硬了,大唐自己人夠多,玩的是要土地不要人的那一套,哪怕是大唐國內其實也是有不少人保持反對意見的,而韃靼人就是明顯溫和的多,他們往往會主動接納被征服地區的民眾,以利用征服地區的人口資源,當兵、種田、放牧、做工等等。

要不然你以為韃靼人總數將近三十萬的大軍是怎麽來的,他們韃靼人的總人口也就百來萬而已,全民皆兵都搞不出來這麽規模龐大的軍隊來。

這三十萬人裏頭,半數其實都是被他們征服的民族裏的青壯裏招募而來,尤其是步兵和炮兵等兵種,普通士兵清一色的都是異族人。

只有騎兵,絕大部分才是韃靼人。

俺答汗帶頭學習,大部分韃靼人也是知道向強者學習,這種心態在河套戰役失敗,進而被迫西遷之後,就是徹底爆發了起來。

人家韃靼人為了學習造槍造炮,那可是敢潛入西北地區強行綁架工匠的。

而在諸多制度裏,軍事制度更是他們學習的重點,其中建立起來的大量槍炮部隊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同時,他們還效仿大唐陸軍,建立了類似於軍、師、旅、團、營、隊的編制。

沒辦法,他們既然要學習建立槍炮部隊,不學習大唐的編制也不行啊。

因為新式武器的使用是需要編制搭配一起使用的,如此才能夠執行相關的戰術。

一開始他們還是用什麽前後左右軍、萬戶、千戶之類的傳統稱呼,但是幹脆是全盤抄襲了,學習了大唐開始用數字番號,再加上師旅團等,後來還加上了軍銜制度。

可以說了,其實韃靼人是全球第二家建立起完善近代軍隊以及軍銜制度的軍隊了,比當年的前明軍隊還要更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