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7章 給面子的老天爺(第2/2頁)

想要提高耕地面積,這個難度不小,而且也是帝國一直在做的事情,湖廣、珠三角等地區的開發就是為了提高可耕地的面積。

為此帝國是通過國內移民、屯墾令等多種方式來進行,目前來說效果還不錯,湖廣地區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有望成為帝國新的糧倉。

但是國內的可耕地的面積是有限的,現在是有湖廣等地區進行開發,但是人口也是在持續增長啊,在沒有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帝國也是不對生育加以控制的情況下,人口的大量增長成為了必然。

目前來說,人口的增長速度還要超過可耕地面積的增長速度,因此單單靠開發、屯墾來解決糧食問題,只能短時間內的解決方案,不能長久。

其次是加大糧食的進口量,這一點帝國也是在做,並針對性的施展了部分政策,比如說對糧食進口采取免關稅,其次則是鼓勵國內民眾向海外移民,並從事農業,開墾種植園。

最後則是對部分地區,尤其是南洋地區進行掠奪式的糧食進口,官方控股的南洋貿易公司,每年都會從南洋地區進口大量的糧食。

其實南洋地區的土著人口也多,當地人也要吃飯,被大唐帝國進口了大量糧食之後,他們自身也會遭到糧食危機,不過這就不關帝國的事了,有時候為了進口糧食,帝國都會指定只能用糧食來換取軍械以及其他的工業產品。

除了上述兩種方式外,在李軒的指示下,還進行了第三種方式來解決糧食問題,那就是通過技術手段來提高畝產量。

比如采用化肥、比如說采用雜交水稻,比如說引入番薯和玉米等高產量農作物。

只是化肥這東西一時半會的解決不了,因為這東西的基礎是化工產業,雖然說皇家理工學院的化學專家已經是在實驗室裏搞出來了尿素、磷肥,但是想要大規模工業生產,需要大量的硫酸等化學原材料。

很不辛,以大唐帝國目前的技術能力,硫酸等基礎化學原料的產量還是比較有限,用以重點工業生產、國防生產都還不夠用,那裏能夠搞出大批量的化學原料合成化肥,然後用於農業生產啊。

化肥的大規模普及應用,受限於工業基礎無法實現,所以帝國農部也只能是鼓勵農民們盡可能的使用農家肥了,但是農家肥這東西吧,華夏的農民們早就開始用了,不用帝國官方的引導。

化肥不行,李軒就是把目光投向了雜交水稻以及新作物了。

雜交水稻,這玩意其實也是一直在搞,皇家理工學院有專門的研究小組負責此事,他們在瓊州島上建立了一個大型的雜交水稻試驗基地,試圖對各種水稻進行雜交培育。

其效果也不是沒有,只是不大而已,其中最為明顯的效果就是,對從南洋地區引入的水稻進行了針對性的改良培育,使得南洋的水稻能夠適合帝國南方省份種植。

如今兩廣地區已經是率先開始大規模的種植這種水稻。

這種水稻有什麽特點呢?

那就是兩季稻,並且在兩季稻的前提下維持單位產量。

當然了,這種兩季稻對稻田的要求也是非常高,需要充足的陽光、適合的氣溫、降雨量以及肥料,因此導致能夠種植這些兩季稻的水田還是不太多。

李軒的目標,並不僅僅是這些兩季稻,而是希望能夠改良出適應性更強,產量更高的水稻。

不過在李軒看來,這個目標很難短時間實現,至少沒有個幾十年是搞不出來的,因為這需要對雜交水稻進行一代又一代的培育,需要漫長的時間。

而新農作物的引進,其實也同樣存在著適應性的問題,來自美洲的諸多新農作物,其實大唐帝國早就通過葡萄牙人、西班牙獲得了,其中關鍵的番薯以及玉米更是早就有了。

但問題是,這些來自美洲的農作物還有些水土不服,即便是在部分地區可以種植,但是產量也沒有李軒預料的高,所以這些農作物還是需要進行專門的適應性培育,短時間內是指望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