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森林中的殲滅戰(第4/5頁)

4月28日晚,德軍在哈爾伯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突圍。他們奮力進攻,直到成功突破蘇軍第5近衛步兵師的防線。然而,這次戰鬥使德軍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損失慘重。此時的科涅夫有了新的決定,必須徹底消滅德軍殘余部隊。他果斷地對側翼部隊進行了增援,步兵師在小路旁和防火帶後面建立了反坦克炮陣地,而向西的小路兩旁的樹木全部伐倒,像是要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狩獵活動。

德軍的步兵團靠著小股坦克先遣隊的支援,攻進了高速公路東邊的森林地帶。巴塞的部隊正呈扇形發起攻擊行動,而他們多數位於哈爾伯附近,隊伍一路向後延伸,斷後的部隊在施托爾科阻擊朱可夫的部隊。在白天,蘇軍有意將巴塞的部隊進行分割包圍。蘇軍的雙翼機貼著樹梢低空飛行,他們的任務是對德軍逃竄部隊進行偵察,快速做出判斷以便炮兵和航空兵進行攻擊。支援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航空師飛行2459次,執行攻擊任務和1683次轟炸。

狼狽的德軍在森林中逃竄著,他們只能借助地圖和羅盤辨別方向,如果沒有它們連出去的路都無法找到。此時想通過看太陽來辨別方向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濃煙和密林阻礙了他們的視線。

此時的德軍士兵大部分都已筋疲力盡,沒有人指揮他們,所以只能沿著沙土路蹣跚前行,未來一片渺茫。那些仍舊穿著整潔的參謀們,根本不管身邊的傷兵,他們開著大眾敞篷汽車,穿梭在樹林的小路上,德軍士兵對他們恨之入骨。道路的交界處擺放著幾層有些發綠的士兵屍體,這讓活著的人感到更加恐懼。

更沒想到的是,黨衛軍第36擲彈兵師的6名士兵在迪爾旺格少將的率領下向蘇軍投降。他因曾領導華沙大屠殺而臭名昭著,雖然投降意味著叛國而且會被處死,但是他已經別無選擇。黨衛軍的1名士兵描述了他們當時的情況:“疲憊與饑餓困擾著我們,當時我們已經有5天沒看到任何指揮官了,這場戰爭可能馬上就要結束了,但是我們真的不想就這樣死去。”對於黨衛軍來說,投降的結果要麽是被處死,要麽是被送進西伯利亞的集中營。因此,很少有黨衛軍的士兵會向蘇軍投降。從中也可以看出,黨衛軍第36擲彈兵師此時已經走投無路到了什麽程度。

4月28日、29日,哈爾伯的戰鬥正式打響。蘇軍部隊從南面使用火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對德軍發起猛烈進攻,雙方實力的差距讓德國人沒有絲毫招架之力。面對如此大戰,很多德國國防軍的年輕士兵被嚇得發抖,據當地村民講述:“甚至有些年輕人嚇得尿了褲子,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經歷過這樣殘酷的戰鬥。”

在這次戰鬥中,德軍能戰鬥的車輛越來越少。8輛輪式裝甲偵察車、幾輛坦克,還有幾輛半履帶式裝甲車,剩下的大部分士兵只能步行。

4月29日,下了幾天的雨終於停了,天空露出了太陽,德國人這才清晰地辨認了方向。在德軍士兵裏,有很多人因為疲勞而產生了幻覺,周圍所有的一切都變得模糊,甚至讓他們感到一絲莫名的恐懼。在穆肯多夫,埋伏在側翼的蘇軍沖鋒槍手向這些逃亡的德軍士兵開火,幾個年輕的士兵拼命抱住頭趴在地上。直到槍聲漸小,他們才開始對叢林深處進行還擊,可是他們無法看清蘇軍士兵在什麽地方。這時,2名穿著黑色制服的年輕黨衛軍女兵出現在他們面前,手裏拿著手槍,大聲嚷道:“快起來,你們這幫膽小鬼!趕緊去戰鬥!”這次短暫的交火,慢慢發展成了混亂的遭遇戰,戰鬥結束的時候,不見了那2名黨衛軍女兵的身影。

也許,作家西蒙諾夫對這場戰爭的描述更加準確:戰鬥結束後,我乘坐吉普車去往柏林的路上。在托伊皮茨的南部公路附近,那裏的景象讓我永生難忘。路的兩旁是非常高大而密集的樹木,由於已經進入春季,兩邊的松林和落葉林變得更加翠綠。高速公路兩側是並不寬敞的小路,它們向樹林深處延伸,沒有盡頭。在這裏可以清楚地看到被遺棄的卡車、坦克、吉普車、裝甲車、救護車等等,它們擁擠地堆在兩邊。所有車輛都緊挨著,簡直可以摞起來。有的已經翻了,有的倒在了一邊,還有很多已經底朝天,把旁邊的大樹都撞倒了。不遠處,那些德軍的傷兵用大衣包裹著自己,靠著大樹蜷縮著,有的纏著紗布,大部分人沒有經過任何急救。因為傷兵太多,沒有人去照顧他們。有的士兵直接躺在高速公路邊上,那裏堆滿了碎石,到處都是灑出來的汽油和一灘灘的血跡,它們混合到一起。很顯然,蘇軍的炮兵和“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地轟炸過他們,德軍幾乎全軍覆滅。

蘇軍對德軍殘余勢力進行殲滅的同時,也不忘對他們再次展開心理攻勢。坐在這裏的德軍傷兵們,會不時地看到空中投來的傳單。這是蘇軍政治部的戰術,他們力爭使更多的德軍士兵投降。地面上,揚聲器裏始終播放著由德國“反法西斯主義”戰俘錄制的講話。另一邊,蘇軍的士兵也在動情地向德國人喊話:“你們該回家了,戰爭結束了,你們該去與親人們團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