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沖突的熱點與中心”

盟軍在拉海聖莊園的頑強防守對拿破侖的最終失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詩人羅伯特·騷塞所說的那樣,拉海聖的確是“沖突的熱點與中心”。

盟軍在拉海聖莊園的頑強防守對拿破侖的最終失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白天,拿破侖有兩次都快要擊敗威靈頓了。第一次是剛過午後,埃爾隆伯爵的軍團幾乎擊穿了盟軍中央部隊,當時其左翼接到的重要任務是攻克莊園及其身後的十字路口,可惜他們遭遇了巴林少校的部隊,沒能完成任務。第二次是傍晚時分,拿破侖眼看就要獲勝了,當時他在莊園失守之後調動了炮兵以及增援部隊。1此外,還有一點必須記住,從午後埃爾隆的進軍路線開始,直到幾小時後法軍集中兵力對盟軍中央部隊發動最後進攻,在此期間拉海聖就是法國步兵的主要目標。到最後,埃爾隆手下的4個師中有3個參與了攻打莊園的戰鬥。法軍的傷亡很大一部分都發生在拉海聖附近。在東澤洛的第2步兵師部隊中,2旅旅長(奧拉爾)和第51線列團的指揮官相繼戰死;第51線列團1營的指揮官——佩爾內和戴夫因上校負傷;在第1步兵師的布儒瓦旅中,第28線列團2營的指揮官馬倫上校受了致命傷,第105線列團2營的指揮官邦尼特戰死,第105線列團指揮官簡德利負傷。除軍官外,在拉海聖爭奪戰中,法軍普通士兵還有大約2 000名傷亡。正如詩人羅伯特·騷塞所說的那樣,拉海聖的確是“沖突的熱點與中心”。2

因此,1838年,威廉·斯波恩上尉制作的那套著名的滑鐵盧戰役全景模型將戰鬥的高潮定格在晚上7點45分,也就是法軍受挫未能奪回拉海聖之後不久,這絕不是巧合。如果能早點拿下拉海聖,那麽拿破侖幾乎肯定能擊潰盟軍中央部隊,在普魯士大軍增援之前就已經擊敗威靈頓了。兩位指揮官犯下的關鍵性錯誤都與拉海聖有關。拿破侖在白天早些時候對此不夠重視,未能投入足夠兵力奪取該地。同樣,威靈頓也是直到最後一刻才意識到拉海聖的重要性。

當然,巴林並不是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打贏了滑鐵盧之戰,還有其他許多人,包括霍高蒙特的守軍、近衛軍騎兵隊,尤其是布呂歇爾,他們都在戰鬥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的確,肯定是英國騎兵在午後守住了莊園,沒讓對方得手。然而,與霍高蒙特的防守不同,對拉海聖及其周邊的爭奪並不只是“戰役中的一場戰鬥”而已,3當天下午的大部分時間裏,此地進行的就是這場戰役本身。

巴林和他幸存的部屬回顧過去,他們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開始的時候,他們一共不到400人,全都渾身濕透、饑腸轆轆、疲憊不堪。開戰之前,有些人甚至宿醉未醒。盡管一整個下午,守軍兵力不斷得到加強,但他們的人數一直遠少於對方。這些人沒有足夠的武器裝備保衛莊園。自午後起,他們不斷經受大大小小的進攻,以及炮擊的威嚇,雖然炮擊的效果不大。他們的肩膀被槍支的後坐力撞得血肉模糊,嘴裏都讓火藥染得漆黑。4他們勞累過度、飽受煙熏火燎、不斷用牙齒咬開彈藥筒,再加上之前灌下的那些酒,那時必然十分口幹舌燥。在狹窄的空間裏目擊死亡,看到傷員遭受的痛苦,他們的精神一定飽受折磨。然而,守軍堅持守住了這關鍵的5個小時,一分一秒地耗盡了拿破侖的時間。弗裏德裏希·林道和路德維希·達倫多夫等人身上多處負傷,還一直堅持不下火線。當拉海聖被敵人攻陷之時,即使當指揮官和部隊裏的其他人最後逃離的時候,殿後的官兵仍然服從命令,堅守在屋內。第2輕步兵營遭受了大約40%的傷亡,接近滑鐵盧戰區所有作戰單位的最高傷亡率,盡管他們到最後已經幾乎無法支撐,但並沒有徹底瓦解。5巴林的部下就像騷塞在詩中所說的那樣,是“威靈頓戰線上的鉚釘”,沒有人能將其拔除。

可以將他們的表現與威靈頓陣線的另一個環節——霍高蒙特城堡——進行比較。二者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霍高蒙特城堡從未失守。但究其原因,卻並不是因為其防守部隊比拉海聖的強,而是因為盡管法國的雷耶將軍在此地投入了越來越多的兵力,但他的任務不過是分散盟軍的注意力而已。況且,守軍在兵力上也不像拉海聖一樣與敵人懸殊那麽大。但在其他方面,這兩場戰鬥卻非常相似。兩處都是國際兵團聯合作戰——盡管近衛軍表現突出,但拿騷人在霍高蒙特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這兩場戰鬥都在十分有限的空間中展開,而這正如約翰·基岡所說,可能激發了守軍的某些領土主義思想。6最後,在霍高蒙特和拉海聖,駐守部隊的傷亡人數都遠高於軍團大部隊——比如呂訥堡營以及英王德意志軍團第5和第8線列營——他們在步兵形成方陣之前就被敵人的騎兵沖鋒拿下了,於是在之後的戰鬥中也沒有起到多大作用。7這表明部隊的凝聚力大小主要不是取決於其傷亡人數多少,而是在於士氣。雖然呂訥堡人在法國胸甲騎兵手中的實際陣亡人數較少,但對方的沖鋒對幸存者們打擊太大,讓他們失去了戰鬥意志。在此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士氣,而不是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