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你知道嗎?我以戰鬥為生,和平會把我摧毀。

——約翰·霍克伍德爵士

這是為普通讀者而寫的一本關於百年戰爭的簡短介紹。其他研究成果要麽是從法語翻譯而來的,要麽就把阿金庫爾戰役一筆帶過,要麽就太過學術。不過,雖然這本書不是為專業學者寫的,書中無疑也充分借鑒了學界最新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已大大轉變了人們對百年戰爭的傳統看法。

“百年戰爭”這一概念在19世紀末才逐漸流行起來。事實上,這個概念包括一系列戰爭,所覆蓋的時段超過100年。普遍認為,百年戰爭始於1337年法國國王腓力六世“沒收”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的吉耶納公爵領,愛德華隨即宣布對法國王位擁有繼承權;止於1453年英軍喪失波爾多。在這段時間內的大部分時期,英國相對法國都擁有巨大的軍事優勢,這得益於英國長弓的強大戰力。

百年戰爭中的一些戰役已成為英國民間傳說的一部分,例如英國人在克雷西、普瓦提埃和阿金庫爾的光榮勝利。但在戰爭末期,法國火炮擊潰了曾經不可一世的英國長弓手,這些戰役卻不太為英國人所知。征戰雙方都有一些在歷史上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英國方面有愛德華三世、“黑太子”以及比前二者更為可敬的亨利五世;法國方面有奢華卻無能、最終死在倫敦監牢裏的約翰二世,病懨懨、一瘸一拐卻又充滿智慧,差一點就擊敗了英國人的查理五世,還有謎一般的查理七世(貞德的王太子),他最終把英國人趕出了法國。英國登場人物還包括約翰·錢多斯爵士、岡特的約翰、貝德福德公爵、老塔爾博特以及約翰·法斯托夫爵士——莎士比亞筆下法爾斯塔夫的原型。法國登場人物包括杜·蓋克蘭騎士統帥、“奧爾良的私生子”和從多姆雷米來的女巫(聖女)貞德。

在百年戰爭的這一個世紀中,西方國家持續不斷地互相劫掠。一位傑出的現代歷史學家寫道,當時的英國人認為戰爭是“一次投機活動,有巨大的利潤可圖,所有加入愛德華三世和亨利五世雇傭兵團的人都是這一買賣的一分子……”他還說,到了1450年,“在戰爭中獲利最多的是擁有廣大領地的大家族”,“而那些出身貧微、沒有繼承任何遺產的貧窮冒險者中,只有幾十個人賺了大錢”。事實上,英國各個階級一代又一代人前往法國賺錢,就像後來的英國人去印度或非洲賺錢一樣。

當然,除貪婪外,英國人還有其他動機。弗魯瓦薩爾① 《編年史》或莎士比亞歷史劇《亨利五世》的讀者會發現,騎士精神、封建忠誠和原始愛國主義是英國人參戰的重要動機。本書對物質動機的強調看起來或許有些過分了,這部分是由於物質動機在通俗的百年戰爭讀物中強調得不夠,部分是由於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向我們充分展示了“贏自法國的戰利品”的數量與實質,以及英格蘭是如何使用這些戰利品的。

法國的男人們——以及女人們——看待百年戰爭的角度則完全不同。編年史家弗魯瓦薩爾描繪了百年戰爭期間奢華的宮廷生活,另一位編年史家“巴黎市民”卻記述了狼群遊蕩在巴黎城內、啃食屍體的場景。《貝裏公爵最富有的時光》一書所塑造的世界既美好又血腥。不同於百年戰爭對英國人的意義,它對法國人來說更像是一長串戰爭故事:這是一段可怕的經歷,所有社會群體都牽涉其中。

重讀我近20年前寫的這本書,我非常清楚地意識到,英格蘭曾不公正地對待了法蘭西。我們在贊嘆了不起的英國弓箭手們依靠強大的武器一次次取得勝利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如果法國人入侵了英國,他們也將同樣對待英國人。但是,英國入侵法國的歷史已經深深融入法國人民的共同記憶當中,此後不斷影響著兩國之間的關系。

①  讓·弗魯瓦薩爾(1337——1405),又譯傅華薩,中世紀低地國家的作家兼宮廷歷史學家,使用法語寫作,著有《編年史》。另,除有特殊說明外,本書所有腳注均為譯者注或編者注,後面不再另外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