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納粹主義與共產主義(第5/5頁)

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後,德軍只能處於守勢。他們只能在個別地點小規模出擊,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不只如此,此時的德軍油料短缺,只能用馬車運輸,行動極為艱難。而蘇軍卻獲得了美國的車輛和罐裝補給,這使得他們在嚴酷的冬天裏也能迅速行軍。希特勒必須把部分兵力從東線調往地中海戰區,將來,他還得繼續分兵支援法國戰區。這樣一來,德國東線的部隊就暴露在了蘇軍的攻擊之下。除此之外,德軍整條戰線的狀況都十分艱難。庫爾斯克一役過後,德軍大致上占據第聶伯河一線。曼施坦因的指揮部還在烏克蘭東南部的紮波羅熱,這是德軍東部戰線最突出的部分。隨後,曼施坦因再次將戰線東移到了連接頓涅茨盆地和亞速海的米烏斯河一帶,一邊保護克裏米亞,一邊使德軍的A集團軍群得以僥幸地從羅斯托夫和刻赤半島後撤。曼施坦因主張撤退,隨後再發動反擊,但希特勒需要他守住頓巴斯煤田,雙方的氣氛越來越緊張。另一個集團軍群集結得較為順利,但問題也大同小異——戰鬥力低下,通信器材短缺,運輸保障無力。

到1943年8月,高加索地區的德軍已經非常弱小,無力再抵擋蘇軍的進攻,於是,他們只能一路撤退,穿越頓巴斯煤田回到第聶伯河沿線,丟掉了頓巴斯的工業資源和已經占領的半數農田。隨著10月的到來,德軍發現即便想保住第聶伯河也不可能做到了,因為蘇軍的橋頭堡在不斷增加,重要的城市也在不斷陷落,首先是紮波羅熱,然後是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最後,在11月初,蘇軍從基輔南北兩側的橋頭堡出擊,收復了基輔。蘇軍繼續沿鐵路線向西推進,並於1944年1月3日抵達了1939年時的蘇波邊界。德軍預計大雪和泥濘會阻擋蘇軍進攻的腳步,但是這一次,蘇聯人只是不停地向前,再向前。借著一絲僥幸,德軍才免遭覆滅。1943年,蘇軍的戰線前西推進了800公裏。1944年4月10日,蘇聯奪回敖德薩,一個多月後又收復塞瓦斯托波爾。9月25日,德軍丟掉了布良斯克和更為重要的斯摩棱斯克,從此喪失了德軍整個東部防線的基石。在接下來的1945年1月,蘇軍沃爾霍夫方面軍和波羅的海沿岸方面軍突然對列寧格勒發起進攻,將德軍逼退至了諾夫哥羅德和愛沙尼亞邊境。德軍的潰敗即將開始。

西線與東線
1944年6月,美國軍隊在赴諾曼底登陸途中。

[231] 路易–斐迪南·塞利納(Louis-Ferdinand Céline,1894—1961),法國作家。

[232] 弗裏茨·紹克爾(Fritz Sauckel,1894—1946),納粹德國政客,圖林根地區黨魁。

[233] 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1906—1962),納粹德國高官,被猶太人稱為“納粹劊子手”。

[234] 拉脫維亞首都,波羅的海港口城市。

[235] 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1933— ),猶太裔導演,出生於法國巴黎,曾被囚禁於納粹集中營。

[236] 即新教胡格諾派,也稱開爾文派,是形成於法國的新教教派。

[237] 奧特馬爾·馮·費許爾(Otmar von Verschuer,1896—1969),德國人類生物學家、優生學家,主要關注種族優生和雙胞胎研究。

[238] 萊尼·裏芬施塔爾(Leni Riefenstahl,1902—2003),德國電影導演、攝影師、演員。

[239] 保羅·普萊格(Paul Pleiger,1899—1985),德國政府顧問。

[240] 約翰·凱恩克羅斯(John Cairncross,1913—1995),曾為英國政府工作,“二戰”中為蘇聯搜集情報。

[241] 德軍對蘇聯發動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

[242] 有3個要素,即奇襲、快速、集中。

[243] 尼古拉·費多羅維奇·瓦圖京(Nikolai Fyodorovich Vatutin,1901—1944),蘇聯紅軍將領,1943年晉升為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