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話

也許,在人類的歷史上,再沒有另外的一百天,會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上的最後一百天更為舉足輕重,更為影響深遠。三個月之內,羅斯福、希特勒,以及墨索裏尼先後離世。同樣告別這個世界的還有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歐洲勝利日”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同時也標志著另一個時代的開始。而在這個新的時代中,存在著極其美好的希望與極其驚人的恐怖。

我試圖像敘述一百年前發生的事件那樣,記下那些非同尋常的日子,並且試圖本著客觀的原則,而非從一個與其同時代者的角度,勾畫出希特勒、希姆萊,以及戈林之流的形象。

本書的內容基於數百次采訪。受訪者來自二十一個國家,都曾親身卷入書中所描述的這些事件。凡有可能之處,這些當事人都是所記述事實的基本來源。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揭露了——有時甚至是譴責了——他們自己。現在應該做的,是揭露,而非控訴。

此外,本書還基於數千份第一手的資料來源:包括事後報告;參謀部的日志和專題文章;以及至今史學家們仍未得見的大量絕密信件和私人文獻(例如,巴頓的參謀長霍巴特·蓋伊中將首次允許我們使用他根據巴頓命令所記的日記);最後,我還參考了大量已經出版和尚未出版的書籍。

本書中的對話片段並非臆造。它們均來自正式文本、速記的記錄,或是當事人的回憶。

馬克斯·比爾博姆(1)曾經寫道:“歷史是一部藝術的作品,既無離題之事,亦無遺留問題。”我的希望是,通過本書再現歷史,既要讓時間的流逝保證對往事的追憶相對平靜,又要讓那些歷史的調味品,“離題之事和遺留問題”,不致全然消失。


(1)Max Beerbohm,1872—1956,英國散文家、劇評家、漫畫家,曾僑居意大利約二十年,有《馬克斯·比爾博姆文集》傳世。——譯注(本書注釋除已標明為譯注外,其余都是原作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