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洋戰爭(第3/4頁)

“制海權”原本的含義是,自己可以自由航行而敵人卻不能。如今這一概念已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含義,因為擁有海軍基地的敵人很難被全部摧毀。當一支海上力量在戰爭中實力大大削弱後,它就會像德國艦隊在一戰中那樣行動,勝利的一方也必須緊密監視戰敗方剩余力量的一舉一動。因此,戰勝方沒有充分的航行自由,但它能完全阻斷敵人的海上交通,同時保衛自己的交通不受潛艇的威脅。

今天的制海權只能理解為一種態勢,擁有它的一方比敵方有更大的航行自由,類似一戰中協約國海軍所處的狀態。雖然他們沒有了過去意義上的制海權,卻能有效地阻止敵人的交通,使敵人的海軍部隊到處躲藏直至最後投降。海軍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奪取制海權,在沒有取勝之前,任何一方艦隊都不應冒險分散兵力,去保衛自己的交通線或攻擊敵人的交通線,這種行動只有在奪得了制海權以後才能進行。奪得制海權的一方應立即切斷敵人的一切交通,還必須確保自己不受潛艇的襲擊。

這就是一戰中海上戰爭特性的變化,但這種變化並不影響水面艦隊的根本價值。

從上述對一戰的考察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它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影響全體人民的利益和幸福。

2.取得勝利的國家,在自己筋疲力竭之前就粉碎了敵國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抵抗。

3.軍隊的職能是作為交戰國家的消耗代理人,各國將其資源變成戰爭手段不斷送往前線,消耗以後,再由另一些繼續補充。這種消耗和補充過程持續進行,直到一方物質上和精神上完全衰竭,不能再補充它的消耗為止。

4.海軍是加速或延緩消耗的機構,當它用於阻止補充資源進入時是加速消耗,而當它促進資源進入時是延緩消耗。

5.陸上戰爭違反了其指導者的意願,采取了相持的形式,原因在於小口徑火器的巨大威力,增加了進攻的困難,使它需要極大的兵力優勢。

6.只有當各國經歷了長期而痛苦的消耗過程,再不能從物質上精神上支持它的軍隊時,陸上戰爭才能決勝。

7.由於協約國軍隊的巨大優勢,海上戰爭一開始就勝負已定。結果使協約國進入了一個漫長疲憊的監視時期,而德、奧則進入漫長消沉的等待,希望出現機會打擊敵人。

8.雖然協約國處於能阻止敵人海上交通的地位(這是敵人自動放棄的),但自己卻又被迫保衛本身的交通線不受潛艇攻擊,這種攻擊一度很嚴重地威脅著協約國取勝的機會。

9.陸軍和海軍都由於錯誤估價了技術因素,在開始交戰時都沒能充分地了解戰爭的實際情況,因此,隨著戰爭的進行,他們不得不彌補由於物質上精神上備戰不足而造成的後果。

這就是我們探索未來時可依據的前提,我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

1.未來的戰爭再次涉及所有國家和它們的全部資源。

2.勝利將屬於能首先粉碎對方物質和精神抵抗的一方。

3.武裝力量如果能正確適應未來戰爭的形勢,並按它的要求進行訓練,就能對戰爭做出更好的準備。

我想這三點是無可爭議的。

4.陸上戰爭本身就具有一戰的相持性,因為形成相持性的原因依然存在,在未來將更明顯。

從停戰至今,火器的威力一直增強,將來會更強。火器時刻在改進,各國軍隊裝備的高速小口徑火器數量也一直在增加。導致的結果是,防禦價值也一直增加。為了打破這種僵局,想要進攻必須有比以前更大優勢。新武器並不會改變格局,因為雙方都會同樣擁有。新武器又總是更容易防禦,即使對很弱的敵人進攻也十分困難,在當敵人的邊境是山區、部隊很難廣泛展開、供應困難時更是如此。雙方都認為等待才有最好的時機,所以都繼續采取守勢,這樣就違背軍事領導人的意願而出現綿亙的戰線。要想打破敵人的綿亙戰線,需要用到很多的作戰手段,沒有一個國家在戰前做好了這些準備。因此,在相持的戰爭中加緊工業生產是很有必要的,將國家資源轉為有效的戰爭手段。雙方都會以同樣的思維這樣做,所以僵局會一直持續很難打破,這個局勢直到某一方國家的資源完全耗盡,未來的戰爭無疑是持久的、緩慢的、代價巨大的。

從整體看,可以想象未來的戰爭將和一戰一樣,也將出現漫長綿亙的防守戰線。它同樣很難突破,即使有一個很小的突破也會立即修復。它將無聲息地消耗交戰國各方的資源,直到一方耗盡崩潰。所有運動戰概念和理論在這種綿亙戰線前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因為不管強方想怎樣突破,弱方都會由於準備不足、沒有自信心等因素采取防禦措施阻擋進攻者,並以此贏得時間準備,加強自己的力量。弱方利用防禦的優勢抵禦強方,以至於強方雖然較強,但不能戰勝弱方,勇於進攻的精神和自由活動的意願都不能改變這種局面。不可否認,一支軍隊必須具備進攻精神,退讓是荒唐的。但如果用自己的頭去撞堅硬的石墻來顯示進攻精神,碰得頭破血流而石墻卻巋然不動,這是不明智的。每個人做事時都要有進取精神,但這個人在下命令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銳利的眼光,知道怎樣發揚這種精神,只有相持戰的僵局被打破才有機會進行運動戰或機動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