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戰的主要特征[1](第4/6頁)

當然這並不是最奇怪的,還有更奇怪的事情發生。一些新加入戰爭的國家,它們的軍隊也同樣快速地占據了同樣的綿亙戰線,而且是沿著最長的戰線展開。1915年5月25日,意大利的軍隊也沿著斯太爾維奧到海邊的不間斷戰線展開,奧軍也據守著從海邊到斯太爾維奧的戰線。沒有一國的總參謀部預見到這種情況,他們感到意外並努力改變,但是都無疾而終,因為這種綿亙是殘酷的、有威力的、不可改變的現實。

出現這種違背了戰爭指揮者意志的奇特、普遍的現象是什麽原因呢?它肯定是由某種普遍存在的,不是單靠人的意志就能改變的原因造成的。

這個原因純粹或完全在於火器——小口徑火器的巨大威力。小口徑火器效力的任何增強,都會增大防禦的作用。譬如我在一個戰壕中,有一支一分鐘射擊一發子彈的槍,我最多只能阻止一個從一分鐘距離外向我沖來的敵人。如果兩個敵人同時向我沖來,我也只能阻止一個而不能阻止另一個。但如果我的槍每分鐘可以射擊100發,我就能阻止100名由一分鐘距離外向我沖來的進攻者。因此,攻擊我的人要有101人才行。第一種情況,我防禦時只能對付一個進攻者,而第二種情況我能對付100個,這只是我的槍的效力發生了變化,其他條件並沒有變化。

如果在這兩種情況中,我在戰場上設置足夠多的鐵絲網做障礙,使進攻者減慢速度,5分鐘才能到達我所處的地方,那麽按第一種情況,我能阻止5個進攻者;第二種情況,我能阻止500個進攻者。其他條件沒變,由於鐵絲網的障礙,間接增大了槍的效力。第一種情況,我能多對付4名進攻者;第二種情況我能多對付400名。

部隊用於保護自己的各種手段,如塹壕和放慢敵人速度的帶刺鐵絲網及他類似設施,都對防禦系統有很大幫助,有了這些措施,兵力較小的部隊就有可能對付比自己兵力大得多的部隊。因此,火器的一切改進都對防禦有利,進攻者必須以更優勢的兵力進攻,並將付出更沉重的代價。

實際上,防禦作用的增強效果是可以立即十分清楚地看見的,最強大的進攻也可能輕易地被挖有塹壕的小部隊阻止,這就導致戰線的停滯。因為雙方一旦接觸,卻誰也不能突破,只有停止,繼續挖壕固守。在馬恩河之戰和沖向海峽港口之後,雙方戰線逐段凝固直到北海。防禦使戰線的兵力減少,戰線從瑞士連綿不斷地延伸到海邊。由於防禦的優勢,即使兵力減少,敵軍也仍然難以突破戰線。

如果使用的還是老式的前膛槍,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現在雙方每個人都有快速射擊的火器,他們不可能再去用那種老式前膛槍進行戰爭了。

沒有人預見這種情況,但可能德國例外,在德國,另一種觀點正流行,就是認為火器的改進將有利於進攻,這種觀點公開發表在當時的官方文獻及教材中。很難解釋為什麽會有人犯這種必然帶來嚴重後果的錯誤,但可以確定它不是某一個人的主張。人們曾經深入地研究了1870年普魯士和法國軍隊在亞眠地區的戰爭,這種從戰爭中汲取教訓的做法已經成為一種習慣。1870年德國人一直進攻,一直在取得勝利,由此他們總結:一直進攻就能取得勝利,而忽視了能一直進攻是因為他們力量強大。人們甚至宣稱進攻是取得勝利的唯一方法,因此,軍方的思想是進攻,不惜一切代價地進攻。在法國風靡一時的思想是主張指揮官集中一切力量用於進攻,甚至不用考慮搜集敵人的有關情報。

進攻一方總是成功的,因為人們不敢讓防禦的一方得分。防禦從來不起決定性作用,卻能幫助爭取時間積聚力量。防禦完全被忽視,甚至發展到有的軍隊在戰術教學中只字不提。在這種思想習慣的支配下,也就不難理解人們為什麽認識不到火器效力的增強對防禦比進攻更有價值了。人們把火器效力增強當作是進攻能力的增強,可能是受每分鐘射擊100發槍比射擊1發能打掉更多的敵人的影響。

綿亙的戰線在不經意間很自然地出現了,防禦系統顯示出驚人的效力,以往的戰爭規模失效,所有這些都嚴重地迷惑了當時的軍部。最英勇的、訓練有素的部隊都被步槍、機槍的速射火力阻擋在鐵絲網前面,反復進攻,結果卻沒有改變,直到進攻者精力耗盡,防禦者守住了陣地或者後退,這時鬥爭停息,等待新一輪開始。孚日的代表阿貝爾·費裏,參戰時是步兵中尉、國務次官、陸軍委員會成員,1918年9月25日死在戰場上。在戰爭爆發之後22個月,他寫道:

只有親身參與過這次戰爭的人才能夠認識到,法國總參謀部對戰爭性質、機槍火力、帶刺鐵絲網的價值及重炮的必要性是多麽無知。我們的總參謀部具有很高的道義感和偉大的個人品質,非常努力進行戰爭準備,但不幸的是我們選擇的方向是錯誤的。我們總參謀部的軍官使自己成為拿破侖式的專家,但是忽視了經濟、工業和政治力量;他們不是現代國家戰爭的專家,沒有預見和研究過主要由小部隊進行的塹壕戰。總參謀部沒有經歷過,也沒有領導過這種戰爭,對它完全不了解,這種經驗還沒有由基層傳到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