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1989年2月15日,一支由70輛坦克和裝甲車組成的蘇軍車隊駛過阿富汗—蘇聯邊境的阿姆河大橋,駐阿富汗蘇軍總司令格拉莫夫中將從最後一輛裝甲車上跳下來,面對記者們宣布:“我是最後一名撤出阿富汗國土的蘇軍人員。在我身後,再也找不到一名蘇軍士兵了。”戰爭結束多年後,曾參與指揮入侵阿富汗軍事行動的前蘇軍第39集團軍司令員謝勉洛夫少將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到達的第二天,一場暴風雪猝然而至,當地的阿富汗山民傳說:‘俄國人來到這裏,帶來了冰雪。’”事實上,千年以來阿富汗一直是為戰爭和殺戮的冰雪所覆蓋的悲劇國度。貧窮的阿富汗人在戰鬥中除了生命之外再沒有可以失去的東西,而阿富汗的敵人往往經受不起失去太多的代價。比如古代在阿富汗的土地上興衰起伏的那些燦爛文明和輝煌帝國,比如近代的英國和現代的蘇聯,再比如今天的美國。

勃列日涅夫曾稱阿富汗為蘇聯一個“流血不止的傷口”。面對戰爭與殺戮,阿富汗這片土地往往釋放出驚人的能量。英國人面對失敗,及時抽身,尚可保全;蘇聯在阿富汗消耗了無可彌補的金錢和生命,阿富汗戰爭成了蘇聯劇變的先兆,從阿富汗撤返的蘇軍回國竟然是為祖國送葬;至於美國人,“持久自由”行動的成功有目共睹,外界曾歡呼——美國人只用了61天時間和一兩萬地面部隊,就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嶺中打贏了一場近兩百年間英國人和蘇聯人都未曾打贏的戰爭。然而,阿富汗戰爭恰恰變成了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對外戰爭。阿富汗戰爭的困難性和復雜性並非現代高技術武器可以解決,英國和蘇聯曾碰到的難題,同樣讓美國束手無策。對於大國來說,贏得一場持久戰爭的勝利,最重要的不是武器,而是政治和經濟因素,軍事的棋局向來被盤外的因素所決定。崛起中的大國,更應以之為殷鑒。

自遠古以來,戰爭從未改變過它的本質。每個人都想知道,戰爭在阿富汗將何時才能真正結束。阿富汗人願意為自己國家的安定發展付出努力,也歡迎大國提供幫助。但是,阿富汗人強調,他們不乞求“國際社會的施舍”;願意幫助阿富汗重建的大國,應該尊重阿富汗人的尊嚴和利益,而不是利用所謂的幫助或援助將阿富汗再次卷入地緣政治和大國競爭的漩渦。能做到這一點的,相信只有中國。

世界主要經濟體還沒有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只有中國能成為阿富汗重建秩序的希望所在。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計劃也會成為阿富汗和平復興與經濟重建的偉大機遇。只有中國會讓阿富汗沒有任何擔憂,讓千年前的絲綢之路要沖再現輝煌,與東方的大國同享文明的榮光。人們所盼望的,已經不僅僅是阿富汗的和平,還有阿富汗的復興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