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權與陸權的沖突

東面的中華帝國、西面土耳其的亞洲部分及波斯的政治局面和社會前景都無法確定,它們就成為陸上強國和海上強國的攻擊對象。

陸權對亞洲中心地帶(北緯30度到40度之間)未來的影響,使得俄國特別偏愛實行領土獨占。而其他國家即使在俄國領土上享有權力,也只是偶然的,而且權力的使用情況不能令人滿意。但也有例外情況,後文會涉及。憑借著自身的軍事力量,俄國在海權範圍外為所欲為。不過,雖然在一些地區不能對俄國直接抵抗,但可以通過其他地區的力量對它進行限制。這種力量可以是海上的也可以是陸上的,要以實際情況而定。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施加上述壓力,因為各國力量均是多樣且廣泛分布的。在一個地區的行動總是受到在其他地區虛弱地位的牽絆,作為軍事行為,這類約束方式被稱作“轉換”。

如果俄國妄想推行獨占政策,就可能產生上述壓力,分散它的軍事力量,削弱它的實力。這不僅與俄國的地域遼闊、交通不發達及因利益得罪的國家眾多有關,也因為這些國家擁有許多“轉換”行動的有力地點。而這些地點或者其他容易被占領的地區,都位於俄國側翼附近。假設不考慮其他情況,施加於側翼的壓力與攻擊比中間地帶的更有效,因為兩翼之間的距離比中間到任意一翼的距離遠得多,而集中力量的進攻或防禦行動在中間與一翼之間比在兩翼之間更容易進行。所以,和俄國對立的國家之間進行的結盟或者合作雖然虛弱無力,但由於有上述優勢,跟俄國軍事力量集中的情況相比,有了略微的彌補。不過,海權和陸權也可能達成某種平衡,而這是決定亞洲永久和平的兩個要素之一。

另一個要素是“摩擦的消失”,由於極難實現顯得更為重要。完全可以確定,焦慮不安是產生摩擦的原因,這在各國政府中均有體現。為了預防這種不安導致最壞的結果——戰爭,我們必須認清當前的形勢,並采取相應的對策。如果做不到這點,國家的行動就會失去目標。如果國家沒有認識到自身及他方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形成這種優勢和劣勢的原因,那麽國家和政府就會誤判當前形勢,當斷不斷或者貿然行動。這兩種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多少會產生危害。相反,如果國家和政府能夠把握當前的局勢,根據局勢的變化制定相應的對策,時刻做好應對各種變化的準備,國家之間多溝通相互考慮,這樣做出的決策就會更準確,從而杜絕戰爭的發生,維持和平的局面。毫無疑問,對國家間相互力量的分析有助於國家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利益,並認為引起沖突是損人不利己的事,這也是和平能在歐洲國家存在的原因。

同樣的道理,如果與亞洲未來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的國家,也能對各自的優缺點、利益所在以及與東方合作的可能性有著正確的認識,並對自身的能力進行正確的評估,那麽亞洲問題也能被和平解決。根據各自的現實情況進行力量協調,做到相互理解、心照不宣,那麽摩擦就不會產生。這樣,今天在歐洲上演的戰爭就不會再次發生,相互競爭的意願之間會有一種適當的制衡。接著,在了解了俄國固有的優缺點的基礎上,我們將考察那些本能地對俄國的主宰地位進行限制的國家。在進行考察時,要涉及自然狀況以及人為的聯合或者同盟。建立聯盟對於國家的利益是否有幫助,這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只會簡單提及。

商業控制是將海洋由自然狀態轉變為具有海權形式的最直接的方式,與海權相對應的是陸權——對內陸地區的獨占性統治,它們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相輔相成。海權存在於海洋的表面,它無法在陸地上立足。海洋本身並沒有什麽產出,但作為主要的商業通道和交通場所,卻有著獨一無二的價值。海洋的價值體現在被運輸的商品上,商品交換的利潤促進了國家的繁榮發展。因此,海上強國不可能放棄對海權的控制,放棄海上帝國的權力。由於海上強國在可預見的未來有著共同的利益,面對著日益高漲要求放松海權控制的呼聲,海上強國應慎重考慮做出多大讓步。但由於它們推行必要政策會受到各種限制,因此保持海權優勢就很有必要,所以對於各種呼聲不應過早響應,一定要三思而後行,放棄長期被認可的海權絕非易事。毫無疑問,海上帝國是一個世界帝國,讓它放棄海權的做法明智嗎?掠奪所謂的私人財產是商品冒險時代就有的現象,不過“私人”的定義卻有待商榷。例如像“戰時違禁品”這樣在本質上很難把握的概念就沒有一個精準的定義。如果認為這個概念是說海上敵方的物資可由中立國承運,那就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