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介紹貝當元帥序杜黑《制空論》之戰理(第2/3頁)

杜黑所采配合方法是將陸軍和海軍定為防禦的,而以攻擊任務專責之空軍。這是所謂“武力的經濟使用”原則之直接應用和擴大。空軍攻擊的目標至為遠大,他致力於減弱敵人的戰爭潛能,不僅攻擊武力本身,且攻擊武力的根本,他的目標是在敵人的土地上。對於敵人的空軍,空軍遠征隊自己具備有組織的火力可以自衛。

全部組織的目的在使四種武力適宜於完成他們的使命。

這便是杜黑原理的結論,看起來是革命的,或至少有點邪氣。

是否需要將一切先期決定?能否在需要之際再行決斷?換一句話說,戰爭是否需要有原理?

拿破侖說:“每一動作應該依據一個方式,僥幸是不能成功的。”等候,退到需要時再取決斷,是永遠跟著敵人跑,制於人而不能制人。況且對於武力組織的各種論斷,(軍制)當然須根據於各種武力使用的整個概念(作戰)。所謂“維持現狀”就是等於沒有理論,等於軍人所犯忌的“不為”與“遲疑”。

一個戰爭原理的成立有沒有危險?戰爭同時是科學,也是藝術,他的性質是須經試驗的,但是在和平時代,試驗是不可能。我們會不會走到錯路上去?因開戰時的幾次接觸而將原有理論推翻是不是比原來沒有原理更危險?原始錯誤的危險是真實的,然而不該因怕走錯路而引起反對原理的思想。我們應該審慎周詳再定原理以減少危險性。

一個戰理的目的是在規定各種武力運用的通則,從此尋出最好的武力組織。運用和組織之原則,是用最少限度的犧牲得到最大勝利。因為敵人也是在尋求有利於他的同樣目的,所以應將追求的目的——勝利——分成二個目的。

(一)破壞敵人的勝利(先為不可勝)。

(二)自己得到勝利(以待敵之可勝)。

或者說:先抵抗,後克服。

第一目的是反抗敵人的企圖而保障國土和戰爭潛能。有了上述保障時方才可以進行第二目的。倘使不顧保障即尋求勝利,這是孤注一擲。

在任何情形下先要有充分的保障(即先為不可勝),對於這個問題是毫無疑義的,保障在原理上決無錯誤,唯一的問題是不要對於保障的效能計算錯誤(如築一要塞自以為可以支持半年,結果卻被敵人一個月攻破了),地上和海上的防禦武器,在大戰中已有改進,戰後更加進步。

原理的錯誤,或許在第二目的,即在對於攻擊方法的選擇,但是這錯誤自有限度,即使錯誤,因為保障方面是充分的,將來也不發生妨害。

今日的戰爭不但將職業軍隊運用,並且需要有全部資力和有自信力的民族參加。一個能決勝的攻擊,不但以破壞武力為目的,並要以破壞敵人後方民族中心為目的。要用地面的武力達到這個目的,一定先要擊破敵人的抵抗武力。飛機則相反,可以超越一切障礙,任意攻擊地面武力或對方空軍,並且打擊整個敵國,他的資源,他的自信力。所以空軍是良好的攻擊武力。他的優越的性質是由於本身和空間發生的。空間是蒼茫,不易捉摸,他在地面海面之上,不能為地面海面所阻隔。

所以人們總是依據武器技術上的功能,而決定戰爭的動作。

在別一方面須注意的,是可使用的武力,總是有限的,所以戰理上應當決定攻擊動作的方式,及其活動範圍。因為到處取攻勢是不可能的。

舊原則:“以強攻弱”,仍是有價值的,更是適合於空中戰鬥。舊原則“集主力於決勝點”的意義還要擴大,它推衍到將各種可用的武力來取攻勢。盡防禦任務的,只限於安全上必不可缺的一部。

若有一個合理的最高組織,可以避免資源的耗費和能力的分散。使用和組織的效能應該在最高階段覓取。正是在這個階段上需要軍政和軍令組織。所以應有統一的軍政部和整個武力的總司令部。

杜黑曾經深刻的研究過這許多問題,他很正確的將這許多問題安排好。有幾個問題,他盡了巨大的貢獻。他確是第一個人能將許多軍事問題,清楚明白地在合理方式上成立了。

問題的答案未必有絕對普遍性,他是為意大利求答案的。所以不可將他們全部移用於別國。我們不應放棄對某一情況的研究。杜黑也說過:“應該用自由的頭腦來解決問題。”

但是原理的整個研究表示了它有許多普遍的性質。不要在某一方面任性攻擊,除非自己已有普遍的充分保障。先解決整個問題,再研究各種武力的特殊問題。在整個武力的最高階段上組織統一的軍政和軍令部。這都是普遍的真理,此外尚有若幹條。所以杜黑原理的研究,政治家和軍人應該同樣注意。軍事智識之活動在大戰後是很可觀的。新的理論在各處發生。英國的富來鼓吹機械化,德國的塞克特成立新理論,使空中攻擊和職業陸軍的攻擊同時施行。